乡村美女图一级A片-国产精品免费视频能看-亚洲日韩在线中文字幕综合-亚洲欧美日本欧美在线播放污|www.rxmjg.com

用名戶 密  碼 會員注冊 | 忘記密碼
·本站首頁 ·加入收藏 設為主頁

藝術家網絡大辭典

古代卷
  • 姓名:
  • 朝代:
  • 省份:
現代卷
  • 姓名:
  • 類別:
  • 省份:
本站 > 名家 > 畫家 >畫家專題> 正文

程大利談中國畫家的生命狀態

來源: 中國國家藝術網   2010/6/22   作者:   地點:北京

在中國畫中,由法而理,由理而道,道便成了中國畫的最高學問。老子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①六朝王微的《敘畫》中說繪畫是“以一管之筆,擬太虛之體”,這個“太虛”就是“道”。同時代的宗炳說得更明白些—“圣人含道暎物”,“山水以形媚道”。②這些早期的經典理論,規定了中國畫的大致特點:“追太虛之體”,這是親自然而遠世俗,造型取其意象而淡于寫實,強調精神主導,以道心觀物。宗炳又說,繪畫的目的是“暢神而已”。③

按老子和莊子的哲學,中國畫離開世俗越遠越好,尤其山水畫,最好按“天人合一”的路線走,人間煙火氣(社會生活氣息)越少越好,從而實現“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這種觀點頗類今天的生態環境意識。所以,中國畫不追求快節奏,而是從容散淡,如行云流水,是靜下來、淡下來、慢下來的藝術。宋人有“五日一石,十日一水”的觀點便是這種一詠三嘆的狀態,這有些像太極拳,不絕如縷而又綿里藏針,令人周身通泰,體強心健。中國書畫,從來就長于純凈心靈、陶冶靈智,所以,儒家把琴、棋、書、畫作為造就理想人格的修養手段。而書畫一途更能“滌煩襟,破孤悶,釋躁心,迎靜氣。”④是祛病增壽的良藥。

西方人對中國畫有著濃厚的興趣,但他們更看好的是清代以前的中國畫。他們雖然不易看懂山水畫筆墨藝術的高下,但他們能感受到中國山水畫里的精神境界,理解人對自然界的向往。他們完全接受中國畫不表現張力,不強調形式感,不注重視覺沖擊的特質。好的中國畫追求內美,初看可能很平常,但久看不厭,你會看見畫家的心靈在筆下浮動。假以時日去感受一幅好畫經久的魅力。

謝赫“六法”講“氣韻生動”,正是指“人”與“天”相通相融反饋互動所形成的一種生機勃勃、動靜有序的生命韻律。這確與西方重“形象”之畫法有所不同。中國傳統文化無論儒家、道家、釋家都受到“天人合一”精神的浸潤。在傳統中國畫家的作品中,我們可以體悟到一種濃厚、深遠、真摯、素樸的天人之情。詩人如此,樂者如此,畫家亦然。在先秦哲學的影響下,中國古代畫家建立了一種視萬物為一體同氣的宇宙觀。從天的自然含義方面說,人與自然的合一包含著人與自然互相包容的思想。如《莊子•達生》篇所說:“靈臺者,天之在人中者也。”“靈臺”即心,這是講人心中包含著天地自然。《禮記•禮運》篇說:“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劉勰《文心雕龍•原道》篇據此而提出的人“為五行之秀,實天地之心”等,都是這一思想的發揮。在自然成為人的自覺的審美對象后,這一思想得到了更大的弘揚和更深入的表現。晉宋時期人們欣賞山水,由實入虛,超入玄境。畫家宗炳云:“山水質而有靈趣。”晉宋人欣賞自然,有“目送歸鴻,手揮五弦”的超然玄遠的意趣。這使中國山水畫自始即是一種“意境中的山水”。宗炳畫所游之山水懸于壁上,對之云:“撫琴動操,欲令眾山皆響。”郭景純有詩句曰:“林無靜樹,川無停流。”這玄遠幽深的哲學意味無不滲透在中國古代畫家的審美感受中。

筆墨文化是由中國哲學派生出的心靈藝術。由筆墨表現而成的“心象”與由自然到二維平面的“形象”有著本質的差異。所以,中國山水畫不叫“風景畫”,而叫做“山水畫”。這是因為筆墨是表達心靈的手段,而不是僅用來描摹自然的。中國繪畫崇尚簡淡的原則:以墨或極少的色,用二維的方式描繪物象,并且有節制在利用空間。計白當黑,這是藝術的極簡原則,由它產生的藝術作品自然比不得西方古典油畫那般細致、逼真,但中國人注重的是“傳神”而非“傳形”。為了這個“神”,哪怕犧牲形象。形象犧牲了,中國人得到了“心象”,按照莊子的觀點,對于個人來說,一切存在都是非真實的,只有畫家自己活生生的生命是可以把握的唯一真實,而這生命和生命本身的諸般情感也是稍縱即逝,將情感的痕跡留在紙上,變得可以辨識,可以感受,可以玩味。中國的文人畫家們以自身為自然抒發的基點,他們相信自己內心的體驗,相信自己已經窺知了宇宙的精蘊,相信自己筆底下不假思索流露而出的韻律與形式,正是自然最真實、最深刻的韻律與形式,于是就把這種主觀感受表達出來并形成圖像—這就是“心象”。因為心象,而有了對心靈質量的要求。

古人崇尚清奇、簡靜、淡雅的畫風,追求筆墨的純凈與透明,就像其追求心性之高潔一樣。有成就的畫家的生命態度往往保持著一種低調。低調是一種境界。那是一種信仰:藝術與生命合一,藝術應該是生命的展開與完成,而不能成為換取世俗利益的手段。講求心靈質量的完美。所以,真正的大家不僅是一位筆墨實踐家,更是一位有人文關懷精神的人,通過筆墨映現出生命的本真,并且通過筆墨凈化自己及他人的靈魂。縱觀歷代繪畫大家, 其為人真誠坦蕩,其學問宏博淵深,因而其作品境界幽遠深沉。《樂記》中說:“樂由中出,故靜;禮自外作,故文。”傳統藝術以“靜”來抑制人動物性的本能沖動,從而達到“上下和”、“天地和”的理想狀態。因而,傳統的繪畫作品不僅隱含著個體情感的信息,更注重了人性情感的傳遞,展現出溫文爾雅、文質彬彬的君子風范。抵達莊子所說的“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的“天人合一”境界。在畫面中,不論山川河流、亭臺樓榭,還是人物走獸、花草魚蟲,皆透露出畫家中和平靜,追求人與自然高度和諧的審美心胸,隱匿著畫家人格自我完善的印跡。

“靜”,這種中國式的審美氣質承載著傳統藝術的優良文化基因,曾經一度為世人所崇敬。“靜”則深,能思考更深層面的問題,體現了人性的自覺和人文精神。然而,近百年來,畫家身上那一份“靜”的文化基因,卻在所謂時代大潮的喧鬧中悄然消逝。那些抄襲西方藝術樣式并號稱“前衛”或“先鋒”的藝術家,也靠貼上一個民族藝術的標簽,諸如“中國符號”之類,以展示“民族精神”,而實質已與民族精神相去甚遠。

歷代畫論提出“ 清心地” 、“ 善讀書”、“卻早譽”、“親風雅”,“不可有名利之見”,不能“沉湎于酒,貪戀于色,剝削于財,任性于氣”等,是說高尚的人品能影響到筆墨。明代李日華在《紫桃軒雜綴》中說:“文徵老自題《米山》曰:‘人品不高,用墨無法。’乃知點墨落紙,大非細事,必須胸中廓然無一物,然后煙云秀色,與天地生生之氣,自然湊泊,筆下幻出奇詭。若是營營世念,澡雪未盡,即日對丘壑,日摹妙跡,到頭只與髹采圬墁之工(指漆匠、泥水匠)爭巧拙于毫厘也。” 清代沈宗騫說得更具體:“筆格之高下,亦如人品,故凡記載所傳,其卓乎昭著者,代惟數人,蓋于幾千百人中始得此數人耳。茍非品格之超絕,何能獨傳于后耶?夫求格之高,其道有四:一曰清心地以消俗慮,二曰善讀書以明理境,三曰卻早譽以幾遠到,四曰親風雅以正體裁。具以四者,格不求高而自高矣。”這種具體的要求幾乎成為畫家,尤其是文人畫家的自覺意識,進而成為自覺狀態。數百年而流傳,形成了古代畫家的人格傳統。

清代畫家盛大士曾著文批評世風,和今天有些相像,他認為“近世士人沉溺于利欲之場,其作詩不過欲干求卿相,結交貴游,弋取貨利,以肥其身家耳。作畫亦然,初下筆時胸中先有成算,某幅贈某達官必不虛發,某幅贈某富翁必得厚惠,使其卑鄙陋劣之見,已不可向邇,無論其必不工也,即工亦不過詩畫之蠹耳。”⑤

畫家的浮躁心態在畫面上是能反映出來的,那種力圖取悅于他人的作品常常有“做”的刻意,情不真無以動人,連自己都敷衍,如何能打動觀者呢?所以,畫面的深層問題與人品關系至為密切。

人品不高,難得有境界。中國古代有一種對畫家極其嚴厲的批評—俗,并認為“俗病難醫”。但清人王概開出藥方:“去俗無他法,多讀書則書卷之氣上升,市俗之氣下降矣。”⑥往往是俗人不讀書,少讀書,或讀不進去書。

明代畫家董其昌強調心悟,強調以心應物,以情應心,作畫不為造物役。董其昌的書畫藝術沒有功利色彩。在他的心中,藝術完全是心靈的需要。他寫字作畫,完全進入了一派安詳寧靜,散淡沖和的狀態,心與作品融為一體,繪畫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成為沒有痛苦,只有愉悅的享受。正因為如此,董其昌從書畫藝術中發現了“煙云供養”的養生之道。他寫道:“畫之道,所謂宇宙在乎手者,眼前無非生機,故其人往往多壽。至如刻畫細謹,為造物役者,乃能損壽,蓋無生機也。”這句話被歷史一直證明著,這正是中國書畫藝術的奇妙之處。大約也是讓西人難于理解的地方。⑦

暫無留言:

留言內容: >>更多留言


本站藝術名家官網優惠搶駐中!

歡迎藝術名家注冊藝術家會員,開通自己的官網,上傳自己的佳作和內容。
QQ:271692909

《藝術家網絡大辭典》誠邀入編

《藝術家網絡大辭典》,可以刊登藝術名家生平簡介、代表作、目前市場行情、收藏潛力等
QQ:271692909

本站各省市代理商火熱加盟中!

要求:人品好,熱愛藝術事業,有一定的藝術圈人脈、懂經營管理的創業型人才優先。
QQ:271692909

推薦名家

朱浩云

蘇金成

敖日力格

魏謙

吳厚信

夏洪林

宋建文

鐘文


關于我們| 聯系我們| 廣告服務| 招聘服務| 投稿須知| 友情鏈接| 版權聲明| 網站調查| 證書信息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