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書法初學者談談入門之類的話題,倒是合情合理至少情有可原,但對于有較長學齡的書法迷乃至有書法家頭銜的人來說,談這么幼稚的問題實在是班門弄斧很不知趣,不滑天下之大稽才怪,入門不就是寫楷書唄。——果真如此嗎?未必!眾多書法愛好者學書有年卻仍處于云山霧罩中難以入門,再怎樣練也不知就里,更領略不到書法之神奇美妙,只能外行看熱鬧了。正是基于入門難這一問題,才有必要來談談入門這個“幼稚”而實際上又并非輕而易舉能解決的問題。那么如何才算入門呢?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衡量:
一、從書寫的本體上看入門
1、線條——線條是書法創作的核心,線條的質量是衡量書法作品高下的一條準繩。線條有輕重、粗細、濃淡、中側、急緩、藏露、順逆等矛盾的運用,寫得厚實有力、圓勁和潤,有虛實相生、有剛柔相濟等陰陽互化,這樣就可以說在線條上寫入門了。很多人寫了十幾年或幾十年,甚至從8歲寫到88歲,線條都沒有寫入門。就拿練楷書來說,習書者幾乎把它作為入門的手段,這當然可以,問題是楷書又從哪兒入門呢?弄不清楚這個問題,本質上也就搞不明白書法如何入門的問題。忽視或感悟不到線條的生命力量和精神品質,即使把楷書作為“基本功”去夙興夜寐地練得汗流浹背,到頭來還是不得其門而入。表面上看寫得像這體像那體,而線條不是輕浮無力,就是焦躁油滑;不是機械生硬,就是僵化枯燥,暮氣沉沉,毫無生機。線條都入不了門,再怎樣寫也無濟于事。
2、造型——書法是視覺藝術,造型是入門的又一個關鍵。結體上如果符合勻稱、疏密、收放、主次、欹正、參差等對立統一法則,那么書法造型就入門了。許多人學書法一輩子,造型這關始終入不了門,不是松垮散架、就是閉塞一團,不是壓郁局促、就是布若算子,毫無穿插錯落、縱橫松緊之致,更無縝密樸茂、奇崛蕭散之美。在造型上,當代人學習書法不像繪畫那樣要去寫生、要去深入生活、要依據對象自己去造型,而是可以臨摹古代碑帖,古人造好的型你只要依葫蘆畫瓢就可以了。可即使這樣也會把“形”寫歪、寫丑、寫僵、寫死,倘若真要自己造型,造出屬于自己“專利”的型來,那么不少習書者恐怕一輩子也無緣進書法之門了。
不言而喻,線條和造型是書法入門的基本功,理解并能運用書法線條的節奏感、力度感和圓活性以及造型的平衡感、動靜感和欹正性等這些最基本的要素來練習書法,那么不只是楷書可以作為入門的手段和載體,隸書、篆書、行書甚至草書都可以作為入門的手段和載體,也較容易入門。反之,不知曉和掌握這些基本要素,那就不管你從哪種字體入手,也不管你練多長時間、花多大力氣,想入書法的門檻就無異于李白所云“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了。
二、從賞析的功能上看入門
1、書法史——從原始社會直至當代,對書法的發展在腦海里要有一個粗略的輪廓,對書法史上的轉折點和重大變革以及重要人物要有一個明晰度,這是入門必徑之路。對中國書法的發展史沒有一定的涉足或者霧里看花,那么永遠也踏不進書法的宮殿。
2、書法美學——對一些很經典很基礎的理論(如蔡邕《九勢》、王羲之《書論》、孫過庭《書譜》等)要有所研讀和理解;對一些很基本的美學原理和美學常識(如中國美學中的形、神、氣、韻,陽剛美、陰柔美、中和美等)也要有所研讀和感悟,否則也絕對入不了書法之門的。因為不懂這些基礎理論和基本原理,就像一個睜眼瞎,是沒法看清書法之奧妙的,看不清美在哪兒丑在哪兒,又怎么入門耶?
三、從文化的角度上看入門
書法是一種文化現象,文化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普遍聯系的。書法之所以能成為一門藝術,是由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為支撐的。書法的美學觀實際上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觀、宇宙觀的折射和縮影,沒有一定的文、史、哲方面的基礎,要想跨進書法大門同樣是不可思議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大多數書法愛好者,只知道廢寢忘食、夜以繼日、年復一年地去臨習古人之作,花了九牛二虎之力,似乎把技巧錘煉得爛熟了,然而懵懵懂懂打破水桶,怎樣也想不明白自己還是個門外漢。原因是什么呢?——視野太狹窄、思維太單一。學習書法勤學苦練、持之以恒固然很重要,甚至要放到首位。然而如管中窺豹或盲人摸象一般地去習練書法,只能離書法的真諦越來越遠,如此越沒日沒夜地苦練,就越離書法入門之路越遠,這就是人們都懂的南轅北轍。怎么不從九江去看廬山、怎么不從高空去看廬山?怎么不從各個角度、各個季節全方位地去看廬山?又怎么老是坐井觀天乎?這就是我們的思維被禁錮了。為何不從《易經》、《黃帝內經》、《道德經》去讀書法,為何不從《詩經》、《論語》、《金剛經》去品書法,不能從中國文化的大視野中去看書法、去練書法,則永遠只能在書法的門外東張西望、游離徘徊,這絕非危言聳聽!
書法入門雖不是很難,但不通過以上途徑想登堂入室可就沒那么容易了。只有多讀書、多讀帖、多思考、多感悟,并在不斷臨習碑帖的過程中,逐步領悟和把握書法的美學原理和藝術規律,才能盡早地步入書法的殿堂。
(發表于青少年書法報2015年12月17日第5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