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名為“基弗在中國”的展覽,讓中央美術學院連同中國藝術圈卷入一次風波。
事情原委并不復雜:德國某藝術機構在藝術家基弗未同意的情況下,將這位被公認為當代最有影響力之一的藝術家作品,搬到中央美院美術館,名曰“基弗在中國”。孰料基弗勃然大怒,稱所受待遇如同一位過世的藝術家。他以對方沒有獲得自己的許可、授權為由,展前兩天極力叫停。只不過,箭在弦上的展覽還是如期舉行了。主辦方給出的理由是:所有展品都得到了擁有者和收藏機構的授權,符合中德雙方法律規定。
風波的風暴眼再明顯不過:舉辦一場展覽,到底由誰說了算,原作的創作者還是易手后的藏家?
一方面,基弗堅持要參與其中,確有其合理性。的確,如果缺少藝術家的參與,想要從體量龐大的藝術品庫里挑選出那些最好的作品,絕非易事。要策劃一場好展覽,最佳方案也不應該是看手頭擁有哪些材料,然后據此張羅“飯菜”。另一方面,身為一家以傳播學術為己任的藝術機構,央美似乎也不該知難就退。何況業內人士爆料,藝術家此前專門來京尋找過辦展場所,也就是說,基弗的失望與指責,非不為也,乃展出的方式、展品以及場地等并非他所期望的那樣。
新問題凸顯的,正是中國藝術機構在融入國際層面還有很多東西要學,包括多了解他人的經驗和規則,建立專業的策展團隊和規范的展覽程序。正如有圈內人所說,事件從一開始就不是一個法律問題,而牽涉博物館倫理,以及不懂規矩。對于健在藝術家的作品展,國際通行做法是爭取藝術家本人的許可。不少對展覽如期舉行持負面評價的,大多認為展方不該無視那個遠在德國、發出憤怒抗議聲的老者。
而在另一些國人的眼里,這位對中國油畫界影響巨大的藝術家,這次有些不給面兒。然而,老人此番火力全開,也有他的道理。畢竟不跟藝術家打招呼就辦展,對于視尊嚴、聲譽為根基的藝術家來說很難接受。再者說,按照博物館慣例,一般公共博物館是不能給私人藏家做收藏展的,而像央美這般把某位私人藏家的藏品“一鍋燴”,難以保證全面呈現藝術家的特點,甚至還可能讓藏品擁有者借機牟利。
也有人認為,央美此番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多少有點兒勇氣可嘉的成分。果真如此嗎?從央美的多次聲明可以看出,它原想遵守游戲規則,希望藝術家帶自己一塊兒玩,只不過,結局不圓滿,被無情拒絕。個中原因,與雙方對接不暢不無關系。看來,今后要想“基弗們”樂意來中國辦展,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一場風波,主辦方和藝術家都“很受傷”。如果一定要論誰是大贏家,或許非那些省卻了往返機票、住宿費的觀眾莫屬,他們只需花幾十元就能近距離膜拜一場大師展。縱然雙方各執一詞,讓一場主打學術的展覽成為社會熱門事件,好在展覽觀者如云,或許這才是漩渦中樂見的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