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榮寶齋半年巨虧6000萬,榮寶拍賣總經理劉尚勇被突然免職”的事件鬧得沸沸揚揚。據劉尚勇說,北京榮寶齋集團2016年上半年虧損5000萬至6000萬元,隸屬于榮寶拍賣的5家分公司業績都不甚理想。
榮寶齋曾經傳出要上市,而如今的巨虧則基本上葬送了榮寶齋的上市之路。榮寶齋一直以來是中端書畫市場板塊名人書畫的標桿企業和龍頭大哥,而如今,百年老店榮寶齋的巨虧,則代表名人書畫泡沫市場的終結。究竟名人書畫泡沫有多高?答案是100倍泡沫。
名人書畫價格泡沫100倍
為什么名人書畫有100倍泡沫?因為國內書畫市場缺乏科學的藝術品質量和價格評估系統,主要依靠職位高低定價和拍賣場炒作定價。于是前些年,大家一擁而上,把一些名家的書畫作品炒高了幾百倍。而這些人為炒高的部分,嚴重違背了藝術本身的規則,是人為的價格泡沫。而泡沫必然會破滅,隨著反腐敗深入文藝領域,名人書畫的100倍價格泡沫已經破了10倍,接下來還要再破滅10倍。所以一些拍賣企業、畫廊的虧損應該不是一時的,未來破產也是正常的。
國內書畫市場可以分為高端、中端、低端3個主要板塊。高端指的是已故的并且已經進入藝術史的藝術大師市場,中端指的是在世的名人書畫市場,低端指的是幾千元以內一幅的藝術品消費市場。
國內書畫市場的主要板塊中,只有低端的藝術品消費市場是沒有泡沫的,中端的名人書畫市場價格泡沫100倍以上,高端的藝術大師市場價格泡沫10倍以上。
中端的名人書畫市場價格泡沫在2013年下半年開始破滅,到了2015年,有上萬家經營名人書畫的畫廊倒閉。拿山東青州畫廊來說,以往一年銷售額1000多萬元的畫廊,到了2015年就只有10萬左右,年營業收入暴跌了100倍。
書畫市場評估系統的本末倒置
根據2010年的一份調查,國內的畫廊和畫店約10萬家,93%的畫廊虧損,只有7%的畫廊能夠盈利。
國內藝術品市場發展30多年,和歐美幾百年的藝術品市場相比,中國藝術品市場的一些基礎規范還沒有建立起來,其中最核心的規范:藝術品質量和價格評估體系處于缺失狀態。有90%的人都無法辨識價值300元和30萬元的書法有什么區別,甚至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價值300元的書法比30萬元的書法更好看。這在書法界是很普遍的,甚至部分書法界人士創造了“丑書”這個詞語來抨擊個性和藝術性都比較強的書法作品。
國內藝術品市場的評估系統是本末倒置的,就是用藝術品價格和職位高低來評估藝術品的質量高低,所以大家一哄而上在拍賣場自托畫價,因為畫價成為藝術品質量的一個重要評估標準。大家也一哄而上花錢買大師頭銜,甚至有人花1000萬買協會職位,因為職位也成為藝術品質量的一個重要評估標準。
在國內,職位和價格是藝術品質量的兩個最重要的評估標準。在藝術品市場中,確實有極少部分價格最高端的藝術品是可以用價格來衡量的,這一極少部分藝術品就是古代藝術品和已經進入美術史的過世藝術家的作品。但中端價格和低端價格的藝術品,就不能用價格來衡量了,這要蒙對就很難了。
有拍賣價幾百萬的,私下只賣幾千
藝術家的價值不是由價格炒作決定的,藝術圈子里面片面的價格炒作,已經違背了藝術價值和社會公共利益,個別天價炒作已經走向了犯罪的邊緣。
一些拍賣價格賣出幾百萬、幾千萬甚至過億的藝術家,作品私下賣也就幾千元,很大幅作品才賣幾萬元。
這種現象曾經嚴重誤導了那些不明就里的藝術家和藝術商人,當藝術市場中的消費者和買家大部分都醒悟過來之后,這種欺詐式的名人書畫市場就終結了。
最近媒體曝光了這樣一個藝術品市場的暴跌案例:“有一位海外華人畫家(丁紹光),十多年前在內地可謂呼風喚雨,可懂畫的人一看就知道那只是裝飾畫而已,所以十多年來,其作品價格一路下跌,從2005年的20萬元一尺,跌到今天的1萬多元一尺,這就是價值重估的力量。”丁紹光的價格就如比特幣一樣暴漲暴跌,丁紹光曇花一現的教訓值得藝術品市場人士警醒。
丁紹光曾經如日中天,但他只是一個市場性商業畫家,畫的是工藝美術裝飾品,丁紹光缺乏相應的學術成就作為藝術品市場的長期支撐,所以丁紹光的藝術品市場很快墜落,淪為逐步被藝術界遺忘的商業畫家。
一些拍賣企業、畫廊未來的命運很可能也就是丁紹光現在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