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民族有一個偉大的共同夢想,那就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因為這個民族有一段長達百年的共同記憶!因此中華民族的共同夢想無比堅定、執著和輝煌!每個中國人的夢想構成了偉大的中國夢,創作《中國記憶與中國夢》就是我,一個年逾古稀的老畫家的中國夢!

習總書記在十九大的報告中說:“鴉片戰爭后,中國陷入內憂外患的黑暗境地,中國人民經歷了戰亂頻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難。為了民族復興,無數仁人志士不屈不撓、前仆后繼,進行了可歌可泣的斗爭,進行了各式各樣的嘗試,但終究未能改變舊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中國人民的悲慘命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

“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就把實現共產主義作為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義無反顧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團結帶領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譜寫了氣吞山河的壯麗史詩。”回顧創作的油畫長卷《中國記憶與中國夢》的經歷,正是用繪畫藝術手段闡釋了總書記這段話,它描繪了發自每個中國人記憶深處和肺腑的中華民族的共同經歷與共同夢想,習總書記給它取了個最美麗的名字,叫做“中國夢”。

創作‘中國夢’的夢想支撐著我,我清醒地意識到一幅單幅畫是不可能完整表達“中國夢”這個最博大,最深刻、最詩意的主題,幸而我是學電影美術專業的,長期從事電影美術、導演和編劇,電影思維很自然成為我的構思習慣,冥冥苦思中中華民族經歷的百年苦難就像電影畫面一樣在我腦海中閃過,油畫長卷的構思靈光一現地浮出和清晰,我立刻繪制草圖,隨著草圖的深入,我意識到這是一項非常宏大而艱難的工程!我告訴年逾古稀的自己,這是你人生最后一件重要的事,如果不做,就永遠做不成了!經過三年的頑強努力,其間五次入院,終于完成了油畫長卷《中國記憶與中國夢》,實現了夢想!

油畫長卷《中國記憶與中國夢》創作完成后,受到中國文聯和美協領導的重視,趙實同志,徐里同志親自來到我的畫室參觀,使我深受激勵。

中國文聯黨組書記文聯副主席趙實同志與我在油畫長卷《中國記憶與中國夢》前合影。

中國美協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秘書長徐里同志與我在油畫長卷《中國記憶與中國夢》前合影。


《中國記憶與中國夢》創作完成后,先后在南京藝術博覽會、北京電影學院、顏真卿紀念館、曲阜美術館展出,觀眾反響強烈,讓我深深感到中國百年滄桑在中國人民中心刻骨銘心,中國夢的巨大精神力量,我為我的創作感到欣慰!

三年來的創作是艱幸的,我一直在夢想的支撐中努力跋涉,但是創作中的幸福也是難于言表的!現在我把我創作中的思考過程與大家分享!

史學家把鴉片戰爭定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那是一段痛徹心肺的歷史,兩次鴉片戰爭,火燒圓明園,甲午戰爭,八國聯軍入侵,民族的災難一幕幕接踵而來,中國人民和無數仁人志士在災難中奮起,留下無數可歌可泣的人物和故事。我的眼前活躍著許多歷史人物,展現出許多歷史場面,它們在長卷中構成了一幅幅寫實性主題畫。

這是長卷的卷首,我用清末老照片作為長卷的襯底,襯底上是一個中國式的畫軸,書寫著油畫長卷的題目:《中國記憶與中國夢》。意在說明,我所描繪的一切都是不可磨滅的史實!

道光十九年(1839年)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奉道光皇帝欽命赴廣東查禁鴉片。

林則徐抱著‘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精神,大義凜然宣示“若鴉片一日不絕,本大臣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始終”,將鴉片兩萬余箱于虎門當眾銷毀。


油畫長卷以林則徐、鄧廷禎虎門銷煙及萬民歡呼的壯觀場面為卷首,意在表述禁煙的正義性,其中還有清廷官員斥責英國商人顛地、一位煙民折斷煙槍等細節。

然而,中國禁煙正義之舉卻換來了英帝國主義堅船利炮的入侵,古老文明與近現代世界的首次碰撞因抵制鴉片的毒害拉開序幕,“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自此而始。

林則徐在堅決抵抗侵略的同時,還組織翻譯編纂系統介紹世界地理、歷史的“四洲志”,又委托魏源將所有資料編寫成《海國圖志》,提出了“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思想,手扶地球儀的林則徐堪稱中國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魏源將所有資料編寫成《海國圖志》,使國人第一次知道世界是什么樣子,可惜林則徐和魏源的著作和遠見并未受到清廷統治者的重視,此書傳到日本卻為“明治維新”立下啟蒙之功。

在歷時兩年的戰斗中,清廷數次易帥,屢戰屢敗,無奈閉關自守、軍備落后的農業文明無法抗衡正在興起和擴張的工業文明。但是在戰斗中中國將士傳統的士大夫精神和民族氣節卻令人感概!史料記載關天培、陳化成、裕謙、海齡等清軍將領戰死或自盡以身殉國者達數百名,士兵更是犧牲無數,東方古國與近代興起的西方的第一次劇烈沖突終于以失敗而告終!


1842年8月,南京靜海寺迎來了不速之客英國使臣,四次議約,最終在英艦‘康華麗’號上簽定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條約規定割讓香港,中國對外開放五口通商。

道光皇帝面對玉璽萬分驚恐,他不得不在一紙屈辱的《南京條約》上蓋上玉璽,十年后這位皇帝臨終前因自愧丟失國土而無法面對列祖列宗而留下遺詔,讓他的繼承者咸豐帝不得為他建‘圣德神功”碑樓。

1860年,英法聯軍對清廷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犯下了火燒圓明園的滔天罪行,我每次望著至今殘存的圓明園石柱便悲從中來!它是中華民族苦難的見證!

咸豐皇帝逃到了熱河避暑山莊在列祖列宗的畫像前抱著金殿的柱子撞頭痛哭并死于熱河。清廷被迫與英、法、俄簽訂了《中英北京條約》、《中法北京條約》、《中俄北京條約》,割讓九龍,賠款英法各800萬兩白銀,批準了中英、中法《天津條約》并在《中俄北京條約》中承認了《愛暉條約》,至使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包括庫頁島海參威等約60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歸俄國所有,痛徹心肺!至今仍是中國人的心頭之痛!


繼鴉片戰爭之后又一次更慘痛的失敗震醒了中華民族的仁人志士,1861年到1895年三十多年間興起的‘洋務運動’是以富國強兵為目標的中華民族的救亡運動,中國出現了第一代近代工業,鐵路,學堂,還向海外派遣留了學生。洋務運動是中國最早的近代化實踐,代表著歷史的進步,對日后中國社會變革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曾國藩、李鴻章、左宗堂、張之洞等則是這一運動的杰出人物。

明治維新后迅速強大起來的日本對我覬覦之心由來久之,成為掠奪和侵略中國最主要的敵人,終在1895年挑起了對華的罪惡戰爭。甲午戰爭不但中斷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而且是一百多年以來中國人最痛楚、最恥辱的創傷,它的慘敗使中國自鴉片戰爭以來的屈辱歷史豋峰造極。

當我的畫筆觸碰到這中國近代史最黑暗的一頁時,心中充満了更強烈的悲憤。我懷著崇敬的心情描繪了鄧世昌及‘致遠’艦的官兵視死如歸沖向敵艦,撞沉‘吉野’的大無畏的英雄氣慨,鄧世昌實踐了他‘人誰不死,但愿死得其所耳!’的諾言,他是中華民族的忠烈之魂,永遠的英難。

北洋艦隊最高指揮官水師提督丁汝昌之死也堪為甲午戰爭中蒼涼悲壯的一幕,他困守劉公島戰至彈盡糧絕拒絕日軍勸降,寫下遺書之后吞服鴉片自盡,倒在李鴻章親筆書寫的‘威震海疆’匾額之下。清末重臣李鴻章是一個充滿歷史爭議的人物,我試圖在長卷創作中描繪一個更真實更有血有肉的李鴻章。

1895年4月7日,七十三歲的李鴻章面對日本首相伸藤博文苦苦周旋,卻被日本刺客的子彈擊中險些斃命,李鴻章指望‘此血可以報國’,但日方依然提出了苛刻的條件,李鴻章明知簽下名字將留下千古罵名,還是忍著傷痛被迫在《馬關條約》上簽了字。至此,中國承認朝鮮獨立、割讓遼東半島、臺灣及澎湖列島,賠償白銀二萬萬兩。簽字之后,雙方談到臺灣交割時間,李鴻章說:“一月之限過促,兩月方寬”,伊藤博文說:“一月足矣!”李鴻章說:“臺灣已是口中之物,貴國何必急?兩萬萬足可療饑!”伊藤博文卻說:“尚未下咽,自感腹中饑餓特甚!”侵略者的嘴臉何等囂張丑惡!任何國人看到這段對話都會痛徹心扉!李鴻章悲嘆:“如勒令中國照辦,不但不能杜絕爭端,且必今日后兩國爭端紛紛而起,兩國子孫永成仇敵矣!”時至今日,不幸而言中也!

甲午慘敗給中國帶來亡國滅種的空前危機,康有為、梁啟超等十八省一千多名舉子請愿上書,痛陳救國之策,提出‘拒和、遷都、練兵、變法’主張,史稱‘公車上書’。

一批先進的知識份子意識到‘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洋務運動救不了中國,維新運動應運而生,光緒皇帝不愿做‘亡國之君’,下詔‘明定國事’推行新政。

但是,僅僅維持了百日的新政就被以慈禧太后為代表的保守派扼殺了。甲午戰爭及變法的失敗,加劇了中國被列強瓜分的民族危機,《馬關條約》沉重賠款使中國各階層不堪重負,民族矛盾日益激化,民不聊生的最底層農民奮起抗爭,中國北方興起了義和團運動。

清廷統治階層內部矛盾重重,保守派的代表慈禧欲廢黜改革派的皇帝光緒遭列強擠壓干涉,統治者的利益與民間仇外情緒產生了共同點,慈禧發現義和團‘民心可用’,利用”扶清滅洋”的口號轉嫁矛盾,終釀成庚子之亂,導致帝國主義的聯合進攻,‘刀槍不入’的血肉之軀當然擋不住侵略者的槍炮,國聯軍攻占了北京,慈禧攜光緒倉皇逃至西安,留下膾炙人口‘珍妃之死’的故事。

逃到西安的慈禧太后派兩廣總督李鴻章改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北上議和,李鴻章明知此次收拾殘局是一件‘人情所最難堪’之事,必然污水滿身,北上之前言道,為紓國難舍我其誰?為了討好侵略者,清廷聯合帝國主義屠殺了無數義和團義士和一些支持義和團的重臣。



有一幀著名的老照片,紀錄的正是《辛丑條約》簽字時的情形,照片左側是各列強談判代表,右側是清廷全權代表慶親王奕劻和老邁的李鴻章。油畫長卷對老照片作了兩處改動,李鴻章不再如照片中的那樣老態龍鐘地坐成一團,而是站在案邊揮動雙手慷慨陳詞與列強討價還價據理力爭,桌案中間則放著一張即將被列強瓜分勢力范圍的中國地圖。李鴻章一生簽了三十多個條約,《辛丑條約》是他簽的最后一個不平等條約。兩個月以后,權傾一時,謗滿天下的李中堂含恨離世。《辛丑條約》規定清廷向各國賠償巨額白銀四億五千萬兩,即中國人每人賠一兩,以此來羞辱中國。

辛丑條約之后十年,辛亥革命爆發,以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為代表的一代精英推翻了延續2000年的封建皇權統治,創立了中華民國,功載千秋。

俄國十月革命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給中國革命帶來巨大影響,一大批知識份子在探索中找到了光明和方向,青年毛澤東就是他們中最杰出的代表。

1919年爆發了五四運動,標志著中華民族的覺醒,毛澤東、李大釗、陳獨秀、胡適,魯迅,還有遠赴法國留學的周恩來、鄧小平和朱德,站在斗爭的最前列,十月革命和五四運動催生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1921年7月1日,中國共產黨在上海成立,毛澤東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的十二位代表之一,會議途中轉移至嘉興南湖的一艘小船上。《中國記憶與中國夢》的結束畫面正是年輕的毛澤東站在嘉興南湖的小船上,迎接著中國革命的曙光。
習總書記是這樣說的:“一九二一年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從此,中國人民謀求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斗爭就有了主心骨,中國人民就從精神上由被動轉為主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中國共產黨一經實現共產主義作為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義無反顧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團結帶領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譜寫了氣吞山河的壯麗史詩。”
用習總書記的這段話作為我的這篇創作自述的結束語是最恰當不過了!
我自知《中國記憶與中國夢》還很不成熟,但問世以來仍受到許多觀眾的熱情評價和鼓勵,特別是最近中國孔子研究院院長楊朝明教授看了《中國記憶與中國夢》,激動地給我寫道:“非常捧!很震撼!正能量!藝術水準高!“中國美術家協會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秘書長徐里同志也親自發來賀辭,稱我為“德藝雙馨”的老藝術家。使我萬分激動,倍受鼓舞!復興之路,征程漫漫,雖然廉頗老矣,當握畫筆盡余生之力努力奮斗以不辜負社會和人生!
吳厚信
2017.10.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