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畫院院長、全國政協委員楊曉陽提案】
高等藝術院校設立“美術實踐類博士”危害大
在國際上,美術實踐類是沒有博士的,如國際一流的巴黎美術學院等。
而目前國內高等藝術院校招收“美術實踐類博士”。“美術實踐類博士”中的“實踐”和“博士”是分屬于兩個系統的概念。“實踐”對應的是美術創作,而“博士”對應的是美術理論研究。美術實踐指向個性生發,應該突破標準、天馬行空,高水平的美術創作并不是高學位教出來,這會為創作人員設置更多的條條框框;而美術博士,也即美術理論研究關照的是事物背后的規律,需要多學科支撐,它最終指向藝術的共性研究。
眾所周知,事物具有共性就缺乏個性,有個性就缺乏共性,現在把個性的學習冠以一個理論的名字,在學理上是說不通的。因此,我們不能將實踐和研究混為一談,好像將“動物”和“動物學家”混為一談,“植物”和“植物學家”混為一談一樣。
當然,中國美術史上不乏理論與實踐兼顧的大師,如吳昌碩、黃賓虹、潘天壽、徐悲鴻、傅抱石等。但對于整個美術群體而言,他們是翹楚,是個例;另一方面,他們本身先是實踐家,在總結美術實踐的過程中,逐漸延伸出對于美術理論的建構,這些人也都不是以目前的高等教育機制,即“美術實踐類博士”所培養出來的。
現在美術學院以博士學位和博導為最高的學位和最高的教授級別,導致的結果已初現:美術學科教師中的“美術創作名家”越來越少。這個現象和結果證明了美術實踐類博士學位的設置,違反了藝術本體的發展規律,影響了美術專業自身的發展。這一問題,應該引起教育部門的重視,予以充分地調研和解決。
(中國美術報報記者胡立輝、傅夢妮采訪報道,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