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可以蘊含巨大的力量。當它用詩意與遠見向我們講述我們自己和我們的生活時,它總是能夠通過隱喻與符號,圖像或是行為等各種新的途徑,來幫助我們理解事物。《觀看之道》是基于對藝術理論的認知和歷史知識材料的原創性整合,來重新陳列當代藝術史中一些有紀念碑意義作品的大型藝術展。此次由CHAO藝術中心主辦的《觀看之道》于8月16日在北京朝陽區工體東路4號開展,一直持續到同年10月6日。

日前,許久沒出現在大家視野的青年演員張越涵,也低調出席了由CHAO藝術中心主辦的大型藝術展《觀看之道》開幕酒會。

據了解,張越涵在拍戲之余也會做藝術品收藏、電影投資等,此次大型藝術展也是吸引了她的目光。

展覽名“觀看之道“,援引自1972年在BBC播出的英國評論家約翰·伯格參與制作的同名系列電視專題片,這部影響深遠的藝術文獻不斷地提醒著人們“我們所見和我們所知之間的關系從未固定”。前所未有的專題片題材與藝術展覽的結合帶給觀者不一樣的視覺感受,它的深遠意義也吸引了眾多收藏家前來參展。
《觀看之道》也致力于此,它通過展示一系列以行為與復制技術為主要表達方式的藝術作品,來形成有關人類境遇的視覺敘事。從某種程度上講,它在真實性、光環、疏離感以及空間景觀等議題上,與瓦爾特·本雅明和居伊·德波都展開了對話。但更重要的是,它圍繞愛、金錢、成功、平等、毀滅、想象與社會正義等核心議題不斷向我們發問。這是一個為我們的心靈與大腦精心籌劃的展覽。它的復雜與簡單、開放性與主觀性為我們每個人賦予了人性的權利。
此次展覽匯集了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何云昌、黃銳等17位/組中外著名當代藝術家,前后跨越了逾60年歷史的作品,從不同尋常的視角進一步詮釋“紀念碑性”這一概念。如杜尚著名的作品《泉》及其對后來的藝術理論發展所產生的影響,或是K Foundation的作品《燃燒百萬英鎊》等,它們都不是以一種暴發戶式的令人生畏且震驚的宏大尺度來博取贊嘆,而是以一種相對謙遜的姿態,為“紀念碑性”這一概念賦予了重要意涵和更為寬廣的想象空間。
這種首次在國內公開展出的“教科書式”作品擁有極強的獨特性,身為中畫商務官,張越涵抱著參觀學習的態度參與此次展覽開幕酒會,不知她對此次展出的作品,又有怎樣的感受和心得呢?
特邀策展人喬納森·斯坦普表示:雖然《觀看之道》中的作品在內容、形式、意圖和概念上都截然不同,但它們又是相通的。它們通過特別的原創性和強大的藝術視野,共同呈現了多樣性的重要性。它們以詩意的態度講述了許多令人震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