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潮,男,漢族,1967年4月出生于河南省鄭州市,現任得一潮元鈞瓷有限公司董事長,禹州市正玉鈞瓷有限公司藝術總監、總顧問。博士,高級經濟師,中國寶玉石協會副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甲骨文書法藝術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文物學會會員、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河南省工商聯副主席、河南大學藝術學院名譽院長、河南省書法家協會理事、河南省第九屆、十屆、十一屆政協委員、鄭州市第十二屆、十三屆、十四屆人大代表、河南許昌學院美術學院特聘教授、中華海潮詩書畫藝術研究院院長。先后榮獲2008魅力河南十大人物、和諧中國2008年度人物、河南省五一勞動獎章、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佛教是從古代天竺國(印度)傳入我國的,自佛教傳入中原地區以來,以其普度眾生的理念、博大精深的思想內涵,與中原文化水乳交融。隨著歲月的洗禮和我國文化的熏陶,已經逐漸形成了具有中華文明特色的佛教文化。鈞瓷與佛教文化的融合,把人們心中的信仰用具體的形式表現出來,使兩種文化相輔相成、交相輝映、相得益彰。
在中國的傳世經典陶瓷藝術作品中,有很多與佛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近年來,神垕鈞瓷涉及佛教內容的瓷品也越來越多,或缽或爐或佛像,亦或是帶有創新意義的其它擺件,這其中瓷品件件端莊大氣,釉色古樸典雅,可以看出創作者對禪學的深刻領悟。神垕鈞窯鈞瓷作品《佛音》正是其中珍品之一。
張海潮作品《佛音》以變形的葫蘆為主體,彰顯著大地的雄渾和蒼茫,其上部用藏傳佛教轉經輪加以實綴,更顯得飄逸和靈動,仿佛勾勒出一幅寧靜致遠、地廣天闊的精美畫卷,佛聲在空域中回蕩,傳播的不僅僅是聲音,更滌蕩著每一個敬佛之心,讓人心生頓悟,富有平安和吉祥!該作品高40余厘米,器型碩大,莊嚴靜穆,意境深邃,窯變自然,幻化美妙,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文化價值和收藏價值。
“師古而不泥古,求新而不取寵。”《佛音》古樸厚重,典雅端莊,簡潔大方,線條流暢,體現著曾經的御用官瓷的崇高和法度,展現著中華傳統文化的含蓄之美,蘊含著“天人合一”的深刻哲理。
說起鈞瓷,其始于唐,盛于宋,距今已有千年之久。其具有特殊美感和藝術情趣的瑰麗色釉,或如美玉,所謂"似玉非玉勝似玉";或如藍天,紫中藏青,青中寓白,白里泛紅,即"入窯一色,出窯萬彩"也。尤為神奇者,窯變尤象,妙景竟生,或如群山疊翠、幽潭帆影;或如雪積南嶺、玉暖冰河;或如星辰滿天、寒鴉歸林;或如仙山環閣、飛云流水;皆惟妙惟肖,如潑墨寫意而騰之,其神妙絕非世間丹青妙手心思所能及者,因其色其形皆為天成,所謂道法自然者也。為什么鈞瓷如此受青睞,能入得了眾多收藏名人的法眼?聽古人的詩贊:“綠如春水初生日,紅似朝霞欲上時。煙光凌空星滿天,夕陽紫翠忽成嵐”,無處不彰顯著鈞瓷本身的無限魅力!
縱觀鈞瓷歷史沿革,前些年,可謂稱得上是經歷了一個高速發展、鼎盛輝煌的時期。1996年11月,神垕在香港舉行了鈞瓷藝術珍品展來自多個國家的專家學者對其熱情贊譽,多家新聞報社不惜版面捧場造勢;還有1999年的鈞瓷郵票發行,2003年的博鰲亞洲論壇鈞瓷國禮,2005年的中國鈞窯學術研討會,以及馬上連續11屆的禹州——中國鈞瓷文化節……鈞瓷市場日益火爆繁榮,鈞瓷聲音響遍大江南北。耀目的榮譽桂冠,紛紛花落鈞瓷之家。大大小小的展會,總能見到鈞瓷的身影?;驗樯?,或為市場,或為榮譽,或為金錢。于是,總有人在忙碌地追捧著、緊張地勞作著……也正是此,鈞瓷繁榮昌盛的背后,掩藏著喧囂和浮躁。人們難得靜下心來,進行一些深入的靜慮和思考。近些年來,鈞瓷市場日趨平穩,甚至有些冷清。而這又恰好為忙碌緊張數十載的人們提供了一個難得的“靜修”的時機。
菩提本無樹,靜修在心中。畢竟在鈞瓷從業者當中,有佛教信仰的人并非眾多。如果人們能將物欲暫時拋棄身外,將金錢、地位、榮譽等已獲得的物欲視為浮云,反過來用閑暇的時間和思考的方法來滋潤自己的心靈,定能開啟本具的智慧,不僅可以提高人的整體素質、更是陶冶性情的有效方法和途徑。
充滿禪意的生活并不一定要青燈古佛,草木枯生,還可以是胸懷禪意,笑對人生風風雨雨,靜對人生起起落落。你是否愿意放空停歇在人生的港灣里,你是否愿意與相親相愛的人流連在神垕斑駁陸離的鈞瓷里,懷著敬佛之心,一同聆聽著佛音,品味著悠悠逝去的歲月,一同欣賞著生命,憧憬著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