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8日,由北京美術家協會、河北美術家協會、秦皇島市美術家協會、中國畫創作研究院共同主辦,秦皇島中田農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秦皇島左右莊園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左右佳園·弘遠藝術館承辦,秦皇島盧龍弘遠學校、秦皇島市左右葡萄酒業有限公司協辦的“飄揚的旗幟——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弘遠藝術館首屆當代全國美術名家作品邀請展”在河北省秦皇島市盧龍縣左右佳園·弘遠藝術館隆重開幕,來自全國60 多名學術代表性畫家(包括中國美協副主席、理事,各省市美協主席團成員、畫院專職畫家,學院教授、學者等)的 100 多幅作品展出。本文為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北京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王界山先生為展覽所作的前言。
“云山高峻水流長,清圣名爭日月光。逃國衣冠同揖讓,采薇歌曲憶羲皇。”在河北省盧龍縣(即商朝末年的孤竹古國)這片熱土上,有杜田左、杜田右兄弟倆在秦皇島市、盧龍縣、劉田格莊鎮等各級政府和有關社會各界同仁、朋友們的合力幫助支持下,在家鄉劉田各莊鎮山區內創建左右佳園,旨在尊崇古代圣賢伯夷、叔齊兄弟之大義,弘揚其“兄弟讓國,扣馬諫伐,恥食周粟,餓死首陽”的仁哲大義,彪炳史冊。
夷齊兄弟誠信禮讓、遠離名利、忠于祖國、抱節守志、清正廉明的志向和精神,已成為中華民族歷代仁人志士見賢思齊的楷模。
古代的孔子、孟子、墨子、管子、韓非子、莊子、司馬遷、韓愈等,均對夷齊的讓國精神和恥食周粟的高尚氣節與人格,給予極高的評價,并公認夷齊兄弟互相謙讓不為首領的超然境界,即是“道德之源”。
遠離紅門名利場,甘愿歸隱于山中與清貧為伍,古今中外有多少人能過這一關?蕓蕓眾生,皆為利來,而超凡脫俗者,必為圣人。歷代詩人屈原、陶淵明、李白、杜甫、白居易、范仲淹、司馬光、文天祥等都從內心感佩之至,寫下千古名篇來贊揚夷齊精神、代代傳頌。
美術,同樣有“成教化、助人倫”的教育和啟迪作用。早在南宋時期,就有著名畫家李唐,以伯夷叔齊恥食周粟、采薇而食不改其志,最終餓死于首陽山為題材,創作《采薇圖》,生動地描繪了夷齊兄弟寧死不屈的堅貞形象。此圖不僅表現了一種人格和氣節,更是體現出了孤竹文化的深刻內涵和文脈香火的延續。
文化自信,大到一個國家和民族,小到一個團隊和個人,都需要這種持之以恒的堅守和弘揚。
十九世紀,俄國的革命民主主義者車爾尼雪夫斯基,從“美是生活”的論斷出發,論述了藝術是對生活和客觀現實的“再現”,肯定美離不開人的理想,現實生活是一切藝術的源泉。他同時還指出,對生活做出判斷時必須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指出“我們的問題基本上是一個為群眾的問題和一個如何為群眾的問題。”從此,正式確立了以人民為服務主體的思想,一改古代封建社會文藝只為帝王或達官貴人服務的性質。斗轉星移,一脈相承的為人民服務的毛澤東思想依然熠熠生輝。時至今日,習近平總書記又指出“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延安時期,共產黨篳路藍縷,以啟山林,靠的是人民群眾的有力支持,由此,藝術也要為人民服務,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因為有了藝術,生活才有了美的光彩。因為有了生活,才有了藝術的產生和升華。當然,在藝術作品中,最富有意義的東西還是技巧以外的個性和精神。真正優秀的藝術就在于智慧的啟迪和思想的升華,從而實現從客觀的世界中,通達于主觀心靈的精神世界。
如果沒有文化藝術的滋潤與健康發展,人們的生活將日趨枯燥,思想也必日趨迂腐,社會必然日趨空泛和虛偽。文化的自覺,有物質和精神的感悟,更有社會制度所形成的精神文化自覺。更為重要的,當然是人格的自覺,因為它是文化自覺的終極體現。
泱泱華夏,自古至今因為文化自信,而五千年一路前行不滅,厚德載物、自強不息。
中華文化,一路坎坷悲壯,卻又在浩蕩激奮中創造卓越與輝煌。幾度興衰更迭,歷經榮辱沉浮,卻又在烈火中鳳凰涅槃。其文明圣火,千古未絕者,唯我無雙。和天地并存,與日月同輝。

王界山 《秋山不染塵》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早在宋代,偉大詩人陸游曾指出,從書本上得來的知識畢竟不夠深刻和完善,要想將事物認知透徹,還必須親自實踐,洞察現實生活,因此,生活是創作的源泉,這是有志之士的共同認知。
“筆墨當隨時代”。時值今朝,江山代有才人出。當代許多畫家,有感于當年孤竹古國所在地之一的盧龍,其人杰地靈、物華天寶,絕非等閑之地。盧龍又是在抗日戰爭時期的一片熱土,這里的軍民精誠團結,譜寫了一曲曲浴血奮戰、頑強抗敵、以弱勝強的壯麗華章。
辛丑盛夏,恰逢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弘遠藝術館舉辦“飄揚的旗幟——首屆當代美術名家作品邀請展”,美輪美奐之佳作,謳歌黨的千秋偉業,以圖寄情,令人欣慰,使人神往。
每一種旗幟,所傳遞出的訊息和在精神層面的感召力也是不一樣的。而中國共產黨的旗幟,釋放著厚德載物、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她是建立以工農大眾為主體,以廣大人民的利益為出發點和著力點,以為人民謀福祉為宗旨。這一永遠飄揚的旗幟,具有一種深厚昂揚的家國情懷與無比忠誠的使命擔當。旗幟在天地間飄揚,它不僅是“旗升冉冉迎霞舞,場面莊嚴紫氣凝”,而更為銘刻于心的是“憶昔年全黨,血灑殤兵將。重逐夢,乘風浪。九天丹火淬,四海歡歌唱。帆啟處,復興偉業新航向”!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我們的偉大祖國,屹立于世界東方,中國的發展,已經勢不可擋!
2021年7月7日于北京
(作者系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北京美術家協會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