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雅韻述之張溫和:
濰州古郡, 五百年來以工藝精絕名于世,自明清至今而不衰,諸如仿古銅、紅木嵌銀絲 、木版年畫、刺繡、面塑、核雕、風箏等等。然尋視四野,放眼八方,華夏文藝之最奇者蓋“核雕”為最。

“核”者,世人每每啖之皮肉,核則常棄之於污穢不理睬,然“核雕”藝人加以修飾便可以化腐朽為神奇,使之熠熠生輝,奪人眼目,一舉成功。琢磨之間,盡顯功力。 濰上核藝久矣,自濰縣開“核雕”之鼻祖丁懷增后,代有相傳,張大眼承之,考功卿繼之。而今后續“領眾之軍”者,當屬張公“溫和”也。

張公生身偉岸,壯碩如柏,一口美髯垂于胸前。聲如洪鐘,慈眉善目,氣概不凡。再觀其藝,下刀承桃之本態,直接自然之勢,所作栩栩如真情實物,見於眼前者,每每有畫龍點睛之筆,往往攻於觀者之心,引得眾人交口稱贊。張公所雕,多為世人口耳相傳之故事。禪教哲儒,古之圣賢,才子佳人,風物景致。皆成大觀!其德也廣,其藝也深。婦幼明之,嫗叟通之,玩味其核雕之意 之余,而圣人之言也了於胸中矣。

張公宅心仁厚,多刻佛陀,菩薩,其神情達觀靜坐,拈花闔目,使人心生敬畏,合十敬虔,盡得大自在也!

張公不吝才華,廣結善緣,桃李遍地。濰州之桃核藝人多尊之“業師”。近年來,溫和先生名望遂起,在全國各地更是斬獲獎項無數,為當下核雕界藝人中之姣姣者,更被社會各界公推為自丁懷增,考功卿后的三代領軍人物。

古往今來,才人代出,而藝亊無止境,藝亊者難,微雕者少之又少,而濰水之畔有此絕藝傳承不絕,真華夏之幸,齊魯之幸,張公之功德無量也! 是為記

通俗述之張溫和:

濰坊核雕界領軍人物——核雕大師:張溫和先生,出生于濰縣四大家族之首張氏。張氏一門三代四進士和一巡撫張兆棟。張兆棟是清朝兩廣總督,代管臺灣。當年濰縣十年大旱,張兆棟開倉放糧救活了全城百姓,至今老城人民不忘張氏之大恩。

張溫和大師自幼敦厚好學幼承家風,受長輩繪畫啟蒙素描、油畫等,有著深厚的繪畫基礎和文化修養。詩詞歌賦皆有所長,又樂善好施,熱心助人,在國內文玩界首屈一指。張溫和大師出道時,正值改革開放之初,是第一個走向市場的核雕人。當時沒有任何參照物,(照片和媒體圖片等),全憑記憶和老人們的傳說,還原了孟母三遷,抱富雞,魁星點斗,漁翁,福星高照等核雕作品。 張溫和大師修養深厚,內涵豐富,善于學習和創新,許多作品的工藝特點和風格都得到了改進和創新,并有五種創新專利,其作品端莊中透出靈秀的美姿,可謂匠心獨運,高雅靈秀。核雕并不僅僅是把玩那么簡單,在它身上承載著厚重的文化內涵,核雕的吉祥圖案成為了勸人書,催人奮進、興家立業的吉祥物,得到了人們的推崇和喜愛。同時,先生對中國古典文化深加探究,并仔細研究整理歸類,讓人一方面感嘆于其學識和獨到見解,又想到核雕本身具有驅兇避邪,呈祥納福的本意,真乃難能可貴。其作品從構造發展和演變,吉祥圖案及寓意,還原了歷史文化的面貌,更重要的是給天下學子們提供了精神的支持。核雕文化價值是不可輕視的,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歷史文化博大精深,充分展現了其外在美和內在的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