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山德——青島晶汕瀧黃龍玉玉器店創始人、石雕手藝人,他是一個很普通的人,有著一雙粗大有力的手,卻能讓一塊塊原石,變成“金魚”、變成“金蟾”、變成“彌勒佛”、變成各種花鳥魚蟲……4月14日,記者見到了這位46歲,土生土長的青島人。據了解,宋山德對于玉石雕刻可謂是無師自通、自學成才。
據了解,童年時期,宋山德就對繪畫、泥塑和木雕饒有興趣。兒時在村子里跟小伙伴們玩泥巴,并把泥巴捏成各種形狀,把樹根、木板雕刻成各種形態,這些都與現在玩兒的玉雕分不開。
對于學玉雕,他并沒有拜過師。2013年宋山德在云南旅游的時候,讓他第一次近距離接觸到了玉石雕刻,然后就被深深地吸引。“一塊看似普普通通的石頭,經過雕刻師加工之后,竟然變得那么生動,那么漂亮,于是他買了很多關于玉雕的書籍,進行學習。
理論結合實踐,宋山德在看了其他雕刻師傅的工作臺后,善于動手的他,自制了一套簡易的雕刻設備,并在網上淘購了全套工具,在家自學起玉石雕刻技術。
他常常到外面淘撿石頭,然后就回家照著書上的樣子進行雕刻,久而久之他發現,古板的雕刻失去了石頭本身的精氣神,還非常的廢料,于是他琢磨,通過石頭本身的形態、色彩、紋理、斑皺、光澤乃至裂隙等進行精巧的構思布局,使塑造的形象更加鮮明突出,達到視之兩物、實則一體的藝術效果。
“除了細琢精雕,還要葆有石頭原有的靈動,提高作品的意趣。”不失自然、因勢成趣,是宋山德琢磨出來的“雕刻經”。他說,石雕需要的是因材施藝、隨色賦形,關鍵在巧構思,再與熟練的技法相結合,就能做到心中有形,手中刻刀游刃有余。就這樣,一塊塊石頭隨著宋山德思想的指揮、手的運作而改變著形象,被賦予了新的生命和靈魂。從此,石頭就不再是一塊冰冷的石頭,而是生命和藝術的集中體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