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70年來,黨和國家各項事業取得輝煌成就,中國人民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歷史性飛躍。如何滿足新時代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推動各類文化市場主體發展壯大,培育新型文化業態和文化消費模式,以高質量文化供給增強人們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
鈞瓷作為中國“五大名瓷”之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中華文化中一朵耀眼的奇葩。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鈞瓷生產工藝與水平都得到了劃時代的提升,不斷作為國禮現身世界。近幾年,隨著政府對文化產業和產區大力扶持,以及正確引導和強化管理,這種優勢更加明顯、更加突出,鈞瓷的技術有了更大的發展,也有了更大的突破。可以說,現在是鈞瓷藝術在鳳凰涅槃浴火重生后最為活躍和靈動的時代,在國家的鼓勵和重視下,鈞瓷藝術也進入了空前的繁榮和發展階段。

在鈞瓷文化的傳承、保護和提升中,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鈞瓷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中國鈞瓷非遺傳習館館長任星航做出了重要貢獻。任星航出身于鈞瓷世家,為任氏鈞瓷第九代傳人。說到任家,有一個人不得不提,就是任星航的父親任堅。任堅是河南鈞瓷界一位承前啟后、繼往開來式的人物。自幼受父輩陶冶,酷愛陶瓷技藝,立志繼往開來,創新求精,造福后人。任堅有文化、有技術,在建國前就創辦起了瓷廠,建國后又擔任人民工廠的第一任廠長。50余年來孜孜以求,以畢生之精力從事鈞瓷理論研究、生產實踐和科學實驗,對鈞瓷的恢復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鈞瓷志》里對其評價:“他的命運和鈞瓷的命運息息相關,在陶瓷界是一位有威望、有造詣、有發現、有創造的杰出人物”。
任星航從小就跟著父親學習鈞瓷燒制,學習窯爐建造、釉料配制、造型、燒成等一系列鈞瓷燒制工藝。秉承著任家祖輩對藝術精益求精的“匠心”,父親對任星航的要求極其嚴苛,任星航在隨父學習的時期,吃了很多苦頭,但也學到了很多。恢復宋代的鈞瓷燒制技藝,是其父親的一個夙愿。要恢復宋代的鈞瓷工藝,就一定要搞明白宋代窯爐的結構,必須要用宋代的窯爐,才有可能燒出宋代神韻的鈞瓷。但宋代的歷史煙云已經遠去,所留器物非常有限,更重要的是由于北宋時期沒有任何關于鈞窯的直接記載,人們已經不知道宋代鈞瓷的燒制技術,更不知道宋代鈞窯究竟是個什么樣子,所以,要想恢復宋鈞的原貌,顯然比登天還難。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千百次反復的燒制和試驗,任星航終于完成父親遺愿。在2004年組建了目前國內唯一的鈞瓷窯爐博物館,恢復建造了中國古代各個歷史時期產生過重大影響的鈞瓷窯爐——宋代雙火膛鈞瓷窯爐、元明時期馬蹄窯爐和清代炭燒鈞瓷窯爐等,并恢復其燒成及工藝,填補了鈞瓷理論界技術斷代的空白,燒制出了可與宋代鈞瓷媲美的鈞瓷作品,從而使宋代鈞瓷這一失傳數百年的藝術奇葩重綻異彩,使宋窯今燒變為現實。
任星航在弘揚民族藝術的事業中,堅持傳統,把鈞瓷打造成了具有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高品位經典之作。任星航說:“我現在沒有別的想法,一就是想把鈞瓷做好,二就是多培養點人才。我做鈞瓷不是說要做成‘任家’的,而是要吸收眾家所長,把鈞瓷的特點都做出來。鈞瓷的發展離不開人才培養,國家級鈞瓷非遺傳習館的建立,不僅可以培養更多的鈞瓷傳人,還可以繼續傳承和發展中國的鈞瓷藝術,讓鈞瓷藝術再一次在世界藝術之林綻放最璀璨的光彩!”

在物質匱乏生活朝不保夕的年代,任星航選擇了做鈞瓷;在這喧嘩浮躁、充滿誘惑的時代,任星航還是在堅持做自己的鈞瓷,那份堅守的力量填補了中國近代陶瓷史上的一個空白。任星航背負著家族的使命,在取得震古鑠今的成就時,始終堅守著“我就是一個玩泥巴的”信念,善學多思、精氣充盈專注于對鈞瓷藝術的研究。任星航以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對鈞瓷藝術的執著追求實踐著任氏鈞瓷世家幾代人的理想——復興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藝術,再現鈞瓷昔日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