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5月27日,由常州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常州市美術家協會,常州市書法家協會,常州博物館、江蘇大川文化投資有限公司承辦的“藝無止境——張文浩從藝五十年專題展”在常州博物館隆重開幕。揭開了被譽為江南書畫界“隱士”張文浩先生的鮮為人知的藝術創研之路,并由此引起了書畫界人士的高度關注。現將部分藝術知名人士的所見所感和對張文浩先生的認識、評價分期刊發出來,與大家分享!
以下是劉海粟美術館館長、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書法家協會編輯出版委員會委員葉鵬飛先生的署名文章——
我在孩提時代,即已知張文浩先生之名,緣于他當時任職市廣告公司,“文革”秦火熊熊之時,常州的每一條街上,都能見到他應公所書的“革命標語”,不論是盈丈的美術字,還是瀟灑的行書大標語,都得到人們的一致贊語。我當時雖只有十歲,卻對他仰慕不已!改革開放后,他的設計作品多次獲得國家大獎,成為了常州廣告設計行業的領軍人物,名響藝壇。而我與張文浩先生相識,是到了1990年,緣于書友張心安在家設宴,我們一并赴宴,在張舍杯酒笑語,傾談兩小時有余,更讓我欽佩的是,他知識淵博,自古至今,于儒道經典、于詩詞文字,皆有宏論妙見,覺得他不僅只是書畫家、美術設計師,更是一位碩學之士。此后,雖然聯系不多,但相遇總要傾談,由此更了解他曾在揚州讀的是中文,故而學養深厚,而更欽佩他自小經歷磨難,卻自強不息,有著“能受磨難真好漢”的氣格。所以,張文浩先生一直是我敬慕的藝術家。
元旦前夕,讀到了張文浩先生的許多書法新作,看到了他的伏櫪之志、看到了他的勤奮苦耕、看到了他對書法藝術的虔誠心靈,更享受著他硯田的碩果。
張文浩先生以美術家的身份而介入書法藝術的,所以他對書法有著獨特的思考和獨特的探索方式。他既沉于傳統,在古典傳統中漫游,又注意藝術思潮,在當代多元化的現象中,尋繹出了自己的藝術之道。他的書法真、草、隸、篆兼擅,而且各具面目。看到他取法的廣泛,基本沒有明確的師承,而是以為我所用為詣歸的,不拘于某碑某貼。
讀張文浩先生的書法,首先覺得他的楷書是很有功底的。如果一個書家,不會做楷書,那是最大的缺陷。宋人歐陽修在《跋茶錄》中說:“善為書者以真楷為難,而真楷又以小字為難。”從張文浩先生的作品中看,他的楷書以北碑為基石,兼采唐法,寫的端莊靜穆。既有開張俊雅的大字,又有清逸精致的小楷,尤其是印刷出版的他的蠅頭小楷《金剛經》卷,可謂是其代表作,全卷通篇氣韻高遠、精致而生動,以虔誠之心抄佛經,必定是力作,而此卷小楷最大的特色是其書不但北碑、唐法兼有,更溶和了古人的寫經體,故而溶古為新,自成一格。
讀張文浩先生的書法,第二是覺得他的篆書亦很有特色。他以漢碑文為形,以小篆為本,將修長的篆書以扁方形出現,加之在章法上采用縱有行、橫無例的布白,使篆書又不僅僅是扁方形態,而是根據字形的繁簡變化而變化,顯得錯落有致、生動多趣,成為其一大特色。當然,這種篆書的布白,一是得力他的設計修善,將工藝美術運用到布白中,用其理念來進行篆書創造,而不是方法;二是得力于他的篆刻修養。他的篆刻以明清為本,兼溶清家,尤其是吳昌碩、齊白石對他的影響尤深,其印刀潔爽利,布白別趣,這又作用于的他的篆書,相輔相成,這正是其篆書之所以成功的原委。而張文浩先生的隸書,拙見以為,是得力于他的篆書,他以漢碑文式的結體運之以隸書上,與篆書相互呼應、顧盼,顯得極為協調。隸書創作最忌不通篆書,隸不通篆,則舛訛百出,形態易于甜熟化。我想,張文浩先生正是意識到了這一點,這也是其之所以成功的又一關捩。再則,他的隸書有的還吸收了簡牘的寫法,施之以行意,故能在古樸中,凸顯靈動,成為他的一大特點。
讀張文浩先生的書法,我喜歡他有著奔放豪情的行草書。自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進入一個充滿誘惑和刺激的時代,開闊了藝術家的文化視野,也賦予了書法家創作的自由,一切都在不停的變化和改變之中,書法藝術也都充滿著多樣的形態。張文浩先生也即在這大文化環境中為書法的藝術而藝術著,不斷的創新求變著。
從張文浩先生的行草書作品中看到,他對線條的把握能力是得心應手的:書法線條的流動具有奔駟走壙的縱橫氣勢,繚繞牽絲、隨筆變化,他似乎將傳統的意識變成了自己的意識,找到了符合自己審美的、符合自己所追求的線條。他的行草書,更顯示出了作為一個美術家的創造意識,即強化了造型功能,讓字勢隨心中氣而盡情奔放,產生出意象效果。他最成功處是不像許多美術家參與書法后,故意割裂字形,扭曲線條,做出搔首弄姿的俗態,而他多的是自然的發揮,強化了抒情功能。清初宋曹在《書法約言》中說:“筆意貴淡不貴艷,貴暢不貴緊”,張文浩先生的書法即體現了這一點。他利用墨色的輕重調和,追求“淡”、“暢”,用墨如果濃重,要達到這一點并非易事,而他卻能以濃墨寫出了“淡”、“暢”的效果,顯得更有難度,這正是其幾十年的耕耘的結晶。因而,他的行草書作品給人以整篇布白的通暢、一瀉千里的氣勢。不論是長條大軸,還是扇面小幀,在視覺上總是體現了通暢、體現出氣勢來。
讀張文浩先生的書法,在一個感覺是不論行草,不是楷篆,最感人處是他作品“浩”氣。由于書法是書家“心主于白骸”的產物,故而,透過其書法形式,就能體會到其中深刻的內蘊。張文浩先生是憑借自己特有的生活經歷,在書法中表露其豐富的精神世界的。據筆者所知,他自小失怙,而能自立、自強,邊勞作、邊學習、邊書畫,以至1960年考上大學習中文,卻終因生活所迫而輟學,此后不論是下放農村,還是進工廠,最后又回到廣告公司,他都信念堅定,志存高遠。在艱苦的環境中磨礪,超然物外;在艱苦的環境中創作,乘物游心,而名響龍城、聲播藝壇。清人姚孟起說:“振衣千仞崗,濯足萬里流”,而張文浩先生既是這樣,一步一個足印、一步一個艱辛、一步一個成就,這美術工作上的成功,也驅使著他在書法藝術上的成功。更因為張文浩先生在設計上取得成就時,從未怠懈國畫創作,尤其是他的花鳥寫意畫,縱橫揮灑、淋漓酣暢,很具特色,這也是書畫之互補作用吧。心中有浩氣的人,才有成功的目標。而當前,大多數美術家不會作書,形成書畫家的分離,已是不爭的事實,而張文浩先生的兼擅,這明顯的凸出高度來。
總之,他的書法,蘊含著他執著的意志、蘊含著他的美術成就、蘊含著他獨特的思考,更蘊含著他胸中的浩氣。元旦假日,我蘸著寒風,寫了以上一點感受,以表示對張文浩先生的心儀吧。
(作者系劉海粟美術館館長、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書法家協會編輯出版委員會委員)

張文浩老師近影
張文浩 1940年生,號長人、松齋主人,江蘇常州人。1960年入揚州大學攻讀中文。為人耿直,性情豪放,處世淡然,被譽為江南書畫界的“隱士”。
他潛心于書畫藝術的研習、傳承、創作五十年,書法真、草、隸、篆四體俱擅,且各具面目;國畫以寫意花鳥為主,尤以墨竹為代表;篆刻以明清為本,兼容諸家,刀潔爽利,布白別趣。
其作品具有很強的學術價值和較高的收藏價值,受到國內外藏家的廣泛好評,并多次參加全國展覽及相關學術交流活動,屢次獲得國家大獎。眾多作品被出版、發表和有關藝術機構收藏,2006年出版《張文浩書法》個人作品集,2011年出版《張文浩國畫》個人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