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文浩書法作品之一
唐韓偓的《題懷素草書屏風》詩云:何處一屏風,分明懷素蹤。雖多塵色染,猶見墨痕濃。怪石奔秋澗,寒藤掛古松。若教臨水照,字字恐成龍。不禁內心震動,揚雄云書為心畫,懷素草書狀如怪石寒藤,氣象萬千。近觀張文浩先生書作,有字字如龍之感,張先生為常州書法界的前輩,在文革時其書寫的榜書大字報及其后來任職廣告公司書寫榜書招牌,享譽龍城。 隨著時間之推移,張先生的那些榜書牌匾已不復可見,遙想當時他在高空書寫數米之巨的榜書,其難度可想而知,韓偓此句來形容張先生的大字榜書 ,我想也許較是貼切的。
張文浩先生書法多體兼能,其篆書有別趣,隸書力追漢碑,于《封龍山》用功最勤,寬博大器,魏碑楷書功力深厚,觀其《金剛經》小楷,讓人嘆為觀止,若非一心向佛,定不能作此。其行草也以魏碑入行,別開生面。觀張文浩先生書作,個人以為他的書風可以用沉毅二字來概括。
多年前與張先生曾一起飲酒,見其身材偉朔,儀表堂堂,蓄須如舊時文人,我即嘆其有廟堂之氣,豪飲之情也讓人覺得有大丈夫情懷。十八世紀的法國作家布封在《論風格》一文中寫道:風格即人。風格是創作主體對客觀事物準確體認之后所充分反映出的創作主體的創作個性 ,是創作家對客觀現世的準確描摹的反映。 劉熙載在《藝概.書概》中有云:“書者,如也,如其志、如其才、如其學!賢哲之書溫醇,駿雄之書沉毅,才子之書秀穎,畸士之書歷落。”無論文學還是其他門類的藝術,有其人必有其藝。

張文浩書法作品之二
觀張先生書法我有幾點體會:
一:借助酒神精神。張先生嗜酒,也能豪飲,《金壺記》里說懷素“一日九醉”,醉后“草圣欲成狂便發”。入醉之后藝術家在創作中忘我而發,進入一種如若無人之境界,純為心性的自然流淌與宣泄,而這正是藝術的最高境界。 又如許瑤詩贊懷素曰:“醉來信手兩三行,醒后卻書書不得。” 書為心畫,書法家用變化萬千的線條表現出酣暢淋漓的藝術境界, 張文浩先生也許對此深有體會,酒讓他能突破常規,將我神彰顯,寫出自我的風格。
二:于造化中感悟書道。正可謂“外師造化,中得心源”。 孫過庭《書譜》云:“觀乎懸針垂露之異,奔雷墜石之奇,鴻飛獸駭之姿,鸞舞蛇驚之態,絕岸頹峰之奇,臨危據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輕如蟬翼;導之則泉注,頓之則山安;……”書法本是寄情而發,沒有人生感情的投入與體悟是沒有根基的。張先生早年時遍游國內大好山水,可謂造化在胸。
三,以學養書。張先生舊時學中文,雖學業因故中斷,而其勤學不輟,學養甚佳。中國書法不僅是寫字而已。它承載了中國的博大精深的文化。
四,心態超然。書法創作主體的心態也決定作品的風格與形制。中國的儒家固然在文人心目中占據主體地位,而道家之出世也深為書家青睞。張先生現已古稀,其年青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雄心壯志到現在,已絢爛歸于平淡了吧。他平時對佛學較有興趣,對道家也頗有興會。道家講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我想讓張先生將書法當成了一種人生的修為。
張先生將多年積累之佳作付梓出版,實屬不易。也祝張先生在書法藝術中,更能隨心所欲不逾矩,創作出更多精品。

張文浩老師近影
張文浩簡介:
張文浩 1940年生,號長人、松齋主人,江蘇常州人。1960年入揚州大學攻讀中文。為人耿直,性情豪放,處世淡然,被譽為江南書畫界的“隱士”。
五十年潛心于書畫藝術的研習、傳承、創作。其書法真、草、隸、篆四體俱擅,且各具面目;國畫以寫意花鳥為主,尤以墨竹為代表;篆刻以明清為本,兼容諸家,刀潔爽利,布白別趣。
其作品具有很強的學術價值和較高的收藏價值,受到國內外藏家的廣泛好評。多次參加全國展覽及相關學術交流活動,屢次獲得國家大獎。多幅作品被出版、發表和有關藝術機構收藏,2006年出版《張文浩書法》個人作品集,2011年出版《張文浩國畫》個人作品集,2011年在江蘇常州市博物館舉辦“藝無止境——張文浩從藝五十年專題展”。
作者:諸明月 于南京藝術學院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