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第一次見到王澍,他身穿一件中式的上衣,非常的傳統,非常的儒雅。采訪的當天下午他將從普利茲克建筑獎暨凱悅基金會主席湯姆士·普利茲克先生手中接受2012年普利茲克建筑獎獎牌。這是這一有建筑界“諾貝爾獎”之稱、全世界公認的代表建筑行業最高榮譽的獎項自1979年創立以來首次在中國舉辦頒獎典禮,王澍是首位獲得普利茲克建筑獎的中國建筑師。
在王澍看來,獲獎產生的反應特別好,中國的公眾和媒體突然對建筑這件事情的關注成若干倍的擴大和增長,中國作為全世界建設量最大的國家,對建筑的關注是遠遠不夠的,這次獲獎獲后,建筑師們內部也有非常激烈的討論,整個氣氛發生了變化。大家一直激烈的討論著在中國快速現代化城市發展中,建設與中國傳統文化到底是什么關系。
中國這30年來一直在追趕世界先進水平,主要是對科技力量和對經濟發展的相信,主要是靠這兩點支撐快速的發展。但是,在文化這方面,是不是經濟和科技發展起來之后,文化就自然跟著被發展起來呢?這一直是一個問題。王澍表示,中國建筑師其實一直不太確認自己的水平到底如何,包括這次獲獎,剛獲獎的時候,最多的疑問是這是不是真的,因為大家不敢相信這件事情。
這幾年,中國各地城市化發展迅速,王澍認為,城市化并不是唯一的選擇,在中國,50%的城市化率已經夠了。包括城市化過程當中對原有城市的保留。中國還沒有搞清楚城市到底是什么東西,就開始在無準備的狀態下過快的進行建設。“現在整個城市結構我們稱之為有城市感受的結構基本上消失。今天看到的不能叫做城市,而是一堆大房子的堆積,巨量的建設,把城市給破壞了,有大量的問題被制造出來、被產生出來。”
城市化的發展,面臨著如何平衡以前古老的建筑風格與現代的非常商業的大樓之間的關系。王澍認為,一些老建筑保護,往往會變成一種商業或者旅游為主題的,大家已經忘記那些傳統的老的建筑街區里面的那種生活是多么的美好,好像那些生活是沒有價值的,他們要變得更商業更旅游才叫有價值。這個問題不是經濟力量可以解決,因為它已經超出經濟力量,它必須是城市的管理者從更大的文化發展保護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不能讓純商業的東西到處亂竄,這是需要有所控制的。“按道理我們社會主義國家應該特別有能力做這樣的事情,因為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不是資本主義國家,所以我經常說社會主義國家就應該想如何做社會主義國家能夠做的事情,這個特別重要。”
“在混合文化發展的觀念中,城里很多老區都是窮人,窮人就應該還住在里面,不能因為他們是窮人就應該搬到到郊區去,那是完全資本主義的觀念,我不贊同。”王澍工作室,曾經在杭州做過一個中山路改造項目,就遇到了這樣的情況,王澍堅持跟市政府說,如果搞拆遷他就拒絕這個項目,如果讓他做這個項目就不能搞拆遷,這是一個前提,這是這個街區能夠活的下去的前提,最后王澍取勝了。24米的街道要他認為要改到12米,要讓街道變窄,要讓它重新恢復步行的氣氛。最后他們也局部做成了。“在中國這種大的結構其實已經非常糟糕了,但是局部的解決還是可能的,接下來應該是局部的一塊一塊的收拾中國城市里的問題。”
以下為王澍采訪實錄(節選)
記者:自從您獲獎之后,您被推上風口浪尖,有很多爭議,甚至有些評論認為您是異類,您怎樣看待這個稱呼,是否能夠接受它。
王澍:其實我被稱為異類我都已經習慣了,被稱為異類已經20多年了,但是我覺得被稱為異類是一件好事,因為中國快速發展當中有這么多的問題,如果只有一種主流在解決這些問題是不行的,需要有多種的意見、更加開放的意見,所以多一些異類對中國的發展有好處。
記者:您這邊探討很多城市化的發展,您覺得城市化發展除了往城市這個方向走,還有沒有別的方向,您這邊提到在您的作品或者在您的言論當中來自于三線城市或者是來自于農民的工人或者是人民他們應該往哪個方向走,在您的四合院樓層作品之中,您覺得這是其中的一個方向嗎?
王澍:這個事情很復雜,剛才提到幾個點都是面對這里一些復雜問題不同的解決方案,第一個關系是關于城市和鄉村的問題,現在都在提城市化,大家還在說中國城市化只達到的50%,按照歐洲的標準不夠,要達到70%,我就不贊同這種觀點,因為要知道中國人口基數的話,50%的人們要比歐洲多了一倍半,所以在中國至少我認為50%的城市化率已經夠了。更大的問題是,中國更加生態的或者是更加平民化的、更加可持續的生活方式仍然大量存在于中國的鄉村,而中國鄉村發展現在是更加重要的一個話題,如果城鄉的發展平衡或者是鄉村被建設好,是對中國現代城市化最大的貢獻,所以我這兩年注意力在轉移,轉移到鄉村建設。
當然這里有一個價值觀的問題,因為中國現代化過程當中大家都認為城市比鄉村好,村里的人都往城里跑。所以我的另外一個工作就是,通過我的創作,其實我從鄉村學到了很多東西,但是我把這些建筑做在了城市中。我記得我們學校曾經有一個學生說我恨死了這個校園,說我廢了很大勁通過考試逃離了鄉村進了城,后來發現又回到了了村里。
最后說一句話,我覺得這是很重要,就是建筑師通過自己的創作怎么樣來幫助人們跨越城鄉之間對立價值觀的鴻溝,這是建筑師有可能做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