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中國最早的藝博會——廣州國際藝術博覽會將迎來首次以藝術家為參展對象的夏季藝術品交易大會。憑著廣州藝博會的辦展歷史、經驗和規模,吸引是眾多的名家作品參展,劉大為、孫其峰、楊之光、霍陽春、賈又福、何家英、呂云所、郭明堂、白云鄉、周彥生、丁德源、張文浩等實力名家作品屆時將讓您大飽眼福,以名家云集來形容一點都不為過。被譽為江南書畫界的“隱士”的張文浩老先生的參展,更是成為本屆展會的一大亮點。展會開幕前夕,記者特別采訪了張文浩老師。
藝術是一門放松術
記者:張老師,您從藝50多年以來,一直默默的鉆研書畫藝術,從來不張揚宣傳自己,一度被譽為江南書畫界的“隱士”,您參加今年的廣州藝博會夏季交易會也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參加同類的藝術博覽會,參展的初衷是什么呢?
張文浩老師:中國書畫是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形式,而且是極具民族特色的藝術樣式。我們每一個書畫工作者都有著傳承、發揚中國書畫精髓不可推卸的職責,為中華文明屹立于人類文明盡自己一份微薄之力。
一大批老藝術家習書畫,辦個展,出作品集,在改革開放30年后的今天,老年化社會中“老有所樂”問題有了新的內涵,精神文明建設碩果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注入了鮮活的生命力,吹來了清新的春風。
本屆藝博會組委會運作能力強,展覽主題明確,參展書畫家整體水平高,我很榮幸能參加這樣高檔次的展覽,展示自己幾十年來研習的書畫作品。我的作品不時髦,也沒追求什么主義,只是對生活狀態的一種描述,人生觀的一種表達。而正是這種樸實的描述與表達,傳達給人們一個訊號:藝術是一門放松術,而非緊張術。藝術即生活,生活即藝術。在當前競爭激烈的生活狀態下,大多數人的情緒是緊張的,不知如何放松。其實人放松了,就是一種美。一個讓觀者放松的書畫家,就是美的歌頌者。

畫家的孤獨是主動
記者:您幾十年來的“隱士”生涯對您目前取得如此高深的藝術造詣有什么樣的關聯或者說影響呢?
張文浩老師:我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也不是與人情世故完全隔絕的。準確地說,是選擇了一種行走在江湖的生存方式。這種方式,孤獨卻安寧,寂寞而充實,更重要的是,帶給我靜觀的悠然。書畫的研習與創作,本身就需要潛下心來,獨守一份孤獨。
畫家的孤獨是主動的,是故意避開世俗的干擾以靜心創作。而我認為從孤獨抵達共享共鳴,也只有通過獨自追求、自我奉獻,才能豐富和充實,共享共鳴,一件好作品本身也許不是不朽的,但表現在里頭的思想若能不朽,則它無疑地會續存一段很長的時間。
藝術一旦強調“模式”、“樣板”和“標準”,就會走入絕境。畫家這種孤獨的特立獨行,同科學家的學術探索,有許多相通之處。他們與時俗常常格格不入,顯出異于常理常法的獨自乖戾,希望人們能理解和包容看似高傲、孤僻的這群人。
選擇并喜愛書畫事業的人也許就將與貧窮相伴,但卻擁有不凡的藝術寶藏,終會在孤獨的探索書畫道路上找到知音,而永不孤獨!
藝術價值不一定完全是用金錢來衡量的
記者:在藝術市場日益火爆的今天,很多藝術家都在追名逐利,您卻大隱于市,您有沒有感覺到自己是藝術圈的另類或者被人家視為是另類呢?
張文浩老師:另類是相對而言,沒有絕對的另類,一個成功的藝術家的創作思想必須具有前瞻性,所產生的藝術價值就必定要經歷一段很長的時間才能被人們認可。藝術價值不一定完全是用金錢來衡量的,我們更應為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中華民族文化走向世界承擔更多的職責。
藝術走向市場是個必然的趨勢,但不是最終目的。藝術市場日益火爆有很多客觀因素,我們更應以平常心去對待。書畫事業工作者更應具有人文情懷和社會責任感。藝術的自由蘊含著深刻的人文意義,也承擔著高尚的社會責任,藝術家應該以豐富而堅定的知識學養、職業道德、責任意識、創造精神和藝術理想從事藝術創作,以浩然正氣和陽剛情志營造中國當代藝術的正大氣象,有意識地弘揚我們的民族精神、發揚優秀傳統。對待藝術不僅要有一顆真誠、執著的心,而且要具有清醒的頭腦——“學藝之道,執迷有悟”。

提升中國藝術品的國際價位
記者:您雖然書畫金石兼長,但是您還是最喜歡畫竹,是否可以說您的作品正如您的性格、您的氣節呢?
張文浩老師: “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竹子自古以來即為文人士大夫節操的象征,它能夠成為歷代文人畫家津津樂道的主要表現題材之一,自然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竹,秀逸有神韻,瀟灑挺拔、清麗俊逸,翩翩君子風度;品格虛心能自持,彎而不折,折而不斷;凌云有意、強項風雪、偃而猶起,竹梢拔高,高風亮節;品德高尚不俗,生而有節,視為氣節的象征。元楊載《題墨竹》:“風味既淡泊,顏色不斌媚。孤生崖谷間,有此凌云氣。”淡泊、清高、正直,正是中國文人的人格追求。
本人喜歡畫墨竹,受鄭板橋影響頗深。鄭板橋畫墨竹,多為寫意之作,一氣呵成,生活氣息十分濃厚。一枝一葉,不論枯竹新篁,叢竹單枝,還是風中之竹,雨中之竹,都極富變化之妙。如竹之高低錯落,濃淡枯榮,點染揮毫,無不精妙。畫風清勁秀美,超塵脫俗,給人一種與眾不同之感。
記者:您對目前中國藝術家的價值取向有什么看法?這一點您應該是最有發言權的。
張文浩老師:我們藝術家需要學習、理解黨和政府的文藝方針政策,關心時事政治和社會發展,積極學習文藝理論,補充文史哲知識,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藝術觀,要做社會文化建設的局內人。
我們的創作要出精品力作,沒有別的竅門,美術家只有老老實實地深入生活,不搞花架子,扎扎實實地學習研究,在創作上下真功夫、下苦功夫。我們的書畫作品要注重學術質量與藝術品格,持守健康的、積極的、有品味的藝術底線也應當成為策展人和藝術家的責任。我們的藝術品市場應當在藝術家、經營家和藏家三方建立起誠信的互動關系和良性的供需機制,提升中國藝術品的國際價位。
張文浩小傳:

張文浩 1940年生,號長人、松齋主人,江蘇常州人。1960年入揚州大學攻讀中文。為人耿直,性情豪放,處世淡然,被譽為江南書畫界的“隱士”。
五十年潛心于書畫藝術的研習、傳承、創作。其書法真、草、隸、篆四體俱擅,且各具面目;國畫以寫意花鳥為主,尤以墨竹為代表;篆刻以明清為本,兼容諸家,刀潔爽利,布白別趣。
其作品具有很強的學術價值和收藏價值,受到國內外藏家的廣泛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