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國務院“38號文件”頒布后,國內文交所一改往日的熱鬧。今年6月30日文交所清理整頓大限過后,業內有人士認為文交所就是份額化,提出要關閉文交所。各界對文交所的出路非常關注。那么文交所存在的意義是什么?目前的形勢下,各地文交所的出路在哪?中國經濟網記者特采訪業內專家以及文交所的從業人士探討這個話題。
文交所的使命就是把藝術品市場重新拉回到市場經濟的背景下
北京文化產權交易所籌備組負責人彭中天指出,文交所將是決定中國文化發展走向的重要機構。歷史賦予文交所的使命就是把藝術品市場重新拉回到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下。
彭中天認為,我國的藝術品市場是在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興起的,是市場經濟的產物。但由于政府在某些方面的不作為,導致我國藝術品市場在基礎體系層面上還不健全。在這種背景下發展起來的藝術品市場蓬勃發展的同時又問題百出。
很多業內人士將這種現象歸結為藝術品市場的特殊性。彭中天認為,藝術品市場是有特殊性,但藝術品歸根結底是商品,應該具有商品屬性。藝術無價但藝術品有價,只是其價格規律與一般商品不同而已。他說“文交所是在藝術品的商品屬性上加入一個金融屬性,由此產生大眾化效應。抓住這個商品屬性,就可以形成交易制度。”彭中天指出,文交所的從業人士要有信心,要看清楚趨勢,順應潮流。
彭中天:各文交所要通力合作形成聚合分享模式
針對目前各地文交所各自為陣,各尋出路的現象,彭中天認為這對文交所的發展是十分不利的。“現在大家分開來做,財力不允許,市場的容量不允許,智慧也不允許,這是一個很復雜的系統的,不是一個人兩個人就能完成的。“
彭中天向各地文交所呼吁,目前各地文交所應該“合眾力,造大船,涉深水,破巨浪,助遠航”。他倡導各地文交所要以市場行為自發組建形成聯盟。其中,資源整合,包括文化資源、資金、市場、人才的整合,通過建立文交所的合作機制,形成聚合分享模式。
彭中天提出的這種聚合分享模式在理論上看很有必要,那么各文交所從業者怎么看呢?要達成這種聚合模式,將會出現那些困難呢?為此,中國經濟網記者采訪了活躍在文交所一線的從業者。
各自為陣不利于發展 聚合分享是大方向
山東濰坊文化產權交易所總經理李濤認為,目前的形勢來看,各地文交所確實需要多溝通多交流,他個人也經常到各地文交所交流學習。從文交所的長遠發展來看,現在各自為陣的局面確實不利于文交所的發展,建立合作機制達成聚合分享模式是文交所發展的大方向。但怎么“聚”?如何“合”?這就需要建立起一個經得起市場考驗和各地文交所接受的模式。
以李濤在業內的經驗來看,真正達成聚合分享模式不是易事。一方面一些文交所在成立之初就是依托當地政府資源,肩負著推動地方文化產業發展的職責,并不是完全市場化的產物。另一方面從文交所內部來說,文交所的投資方往往不是“行內人”,不懂得文交所的運營,可能不容易理解聚合分享模式的意義;而文交所的運營管理方雖是“行內人”但對資本沒有完全的主動權。這就導致,文交所的投資方和運營管理者之間存在一定的隔閡。
達成聚合分享模式得看發展態勢 關鍵要有創新運營機制
昆明元盛文交所合作拓展經理薛志剛認為,目前對文交所來說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個固定的盈利模式。由于政府相關機構在很多層面上還沒有定論,在業務上還有很多不明確的地方,這種情況就讓文交所感到很被動。至于各地文交所能否形成聯盟達成聚合分享模式,這要看發展態勢。如果能推出一個創新的運營模式,同時契合“十二五”時期國家對文化產業的發展規劃,他認為各地文交所都會愿意參與這個聯盟。目前來說,推出具體的運營模式最重要。
談到一些文交所繞道港澳,規避監管方的整頓,薛志剛說,“現在來說搬與不搬,沒有太大的意義。找到可行的運營模式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