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格里拉是來自泛香格里拉地區藏民遠古時期的詞匯,意思為“心中的日月”。
據藏文資料介紹,隱藏在雪山中的一個神秘王國叫香巴拉,香巴拉國中,人們不執、不迷、無欲,歷代神圣國王, 為未來的世界保存了最高佛法。這是藏傳佛教宣揚的人間凈土,其原義也是藏傳佛教的精神凈土,現實樂園。
“香巴拉”的傳說產生于很早以前的人類原始部落時期,有文字記載也有一千多年的時間,在藏文與有關書籍中,詳細描述了香巴拉王國的情形,并記載了香巴拉的奧秘歷史,同時在廣大藏區有關香巴拉的傳說,早已成為各類藝術的題材,如繪畫、唐卡、音樂、民間歌舞等,人們向往著佛國在人間的凈土。
香格里拉源于香巴拉。它本身蘊含了泛香格里拉地區藏族遠古文明的精華所表現的清新、平和的韻味,同時又包蘊了藏傳佛教中的精品、香巴拉的內涵,是世界尋求和平安寧環境的人們渴求的理想境界,是人神共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境界:
四周雪山環繞,白雪皚皚的雪峰高聳入云,雪峰下是蒼莽的原始森林,林中有人間最為珍貴的各種動植物,雪山懷抱著廣闊的草原,草原被清澈的江河分為八塊,象征著八瓣蓮花鋪地;在這寧靜、富庶的地方,純樸的人們有自已的信仰,有輝煌的寺廟,有祥和美麗的日光城,月光城,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和諧而寧靜。
1933年在英國出版的《消失的地平線》,作家詹姆斯.希爾頓正是以這個地方的生活風情為小說的創作原型,將現實與虛構融合在一起,描述了一個東方世外桃源式的生活畫面:祥和永恒,寧靜淡泊,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根據《消失的地平線》一書的啟迪,人們在深深領悟“香格里拉”這個世外桃源的自然外型后,本著追求理想中的美好生活,以及感悟西部藏區獨有的哲學內涵、紛紛踏足西藏、尼泊爾、印度、喀啦昆侖及中國的東部藏區,掀起了半個多世紀的尋找香格里拉熱。
人與自然的和諧;保持了數萬年的生態;人們將山敬為神山,水視為圣水,湖為仙湖,樹是神樹,不輕易觸動一草一木,并演繹出一整套極度崇奉自然的民俗風俗習慣。
在藏傳佛教文化的熏陶和濡染下,這里的人們注重內心的精神追求,愛惜今世的生命更向往來生的幸福,追求人的內心世界與外在世的和諧。
山是神山,水是圣水。一方水土一方情,為了更原始的表現我心目中的香格里拉,我多次進入藏區(川西高原)感悟這方圣土的靈氣。理塘,稻城.亞丁,木里,云南的香格里拉縣都留下了我的足跡。這里的天湛藍悠遠,這里的云純凈明潔,山腳溪流潺潺,半山寒松獨傲紅樹成云,山頂上千年冰雪形成巨大的色彩反差,連相機的鏡頭和畫筆都無法將其完美的呈現出來。
石濤曰:“人為物蔽,則心受勞。勞心于刻畫而自毀,蔽塵于筆墨而自拘,此局溢人也。但損天益,終不快其心也。”傳統的山水程式,筆墨結構在這里根本派不上用場,古人因交通不便沒去過那里,所以古法無處借鑒。研究香格里拉的畫家現在也屈指可數。畫者,心畫也。要超越自然,更完美的表現香格里拉的神秘,我經過多種技法的試驗,吸多畫種之精粹,最后采用了焦墨重彩.碎石皴(自創)法。先用斗筆勾出山的輪廓,在用碎石皴皴出山的明暗,用色層層積染達到厚重的質感,賦圖畫與自然一樣的生命意識。詩意盎然,意境幽美是畫者追求的目標,人神共處的山中歲月賦予我創作的靈感。雖然我的作品還存在著諸多不足,可喜的是我在前人的基礎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藝無止境,還望眾藏家及書畫同仁們包函.提出寶貴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