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場名為《中國國家畫院國展美術中心 2014典藏·山水作品展》(以下簡稱《典藏·山水》)的藝術盛宴已在中國國家畫院國展美術中心隆重揭幕。作為參展嘉賓之一的“長安畫派”代表性畫家崔振寬先生,千里迢迢從西安趕來共襄盛舉。和他一起參展的還有另外15位國家畫院的同仁,他們均是當前山水畫領域各畫派的代表性人物,聯手帶來了超過200幅高水準的山水佳品。能將如此眾多的山水大家及其佳作匯聚一堂,堪稱是近年來少有的、高水準的一次藝壇盛會。
盛會期間,筆者有幸采訪到了這位已近耄耋之年的老藝術家,并獲悉在明年80歲壽誕之際,他將舉辦“從藝60周年”大型個展。而此次在《典藏·山水》展中露面的大部分精品,都將收入其中。

崔振寬先生在接受主流媒體群訪
自幼愛畫無師自通
作為中國國家畫院資格最老的研究員之一,崔振寬目前依然擔任著陜西省國畫院、西安美術學院客座教授,并以蓬勃的創作激情活躍于山水畫壇。從藝60年來,他不斷地探索山水畫的創作技巧,從水墨到焦墨,屢屢在傳統技法的基礎上推陳出新,成為當今山水畫界舉足輕重的領袖人物。
崔老稱自己從小便愛畫畫,也有一定的家教影響。“父親從商,喜歡寫字,也結交了許多書畫名流。”因此在很小的時候,父親便督促他習字,一來二去,對字畫的興趣也慢慢濃厚起來。“我記得在上小學的時候,有一次在書攤兒上看到一本《芥子園畫譜》,很是喜歡。但當時沒有錢啊,就跑到家里拿了一本《四書集注》跟人家換,后來才知道那本畫譜沒那么值錢。”說到這些兒時趣事,崔老很是開心,也正是這本“芥子園”導致了他后期創作風格的轉變。
在崔老的記憶中,解放前的西安雖仍處在戰亂之中,但常常會舉辦一些藝術品的展覽展銷,“什么字畫啊、古董啊,很多都是古代的精品,我就看哪個標著‘已售’,就知道它是好的,再看它到底好在哪兒?”在崔老的眼中,這也算是一種對書畫的啟蒙教育,并最終促使他走上了“國畫”這條藝術之路。
堅守“長安”轉型“焦墨”
眾所周知,崔老是“長安畫派”堅定的支持者和踐行者,“我認為,‘長安精神’就是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加入當代的創新。”因此,他一直堅持把個人創作與社會功能結合在一起。

采訪結束后,崔振寬先生與中國國家藝術網總編輯鐘文先生合影留念
在創作風格上,崔老深受黃賓虹晚年作品影響,“從上世紀80年代,黃先生的畫冊開始大量出現,隨著接觸的越來越多,我便對他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并熱衷地投入進去。”之前提到“芥子園”對崔老的影響很大,“它呈現出的便是一種焦墨的關系”,而黃賓虹也提出“宋畫多用焦墨”,這種異曲同工則促使他加快了向“焦墨”技法的轉型。“我覺得‘焦墨’在用筆的力度上以及給人的視覺感受上,會更加強烈一些。特別是在表現西北地貌的那種蒼茫、苦澀感上,也更利于個人情感的充分表達。”于是,他取黃氏之蒼而去其潤,變其小筆勾畫為大筆點簇。為了描繪黃土高原渾樸粗糙的質感,他在放棄流暢、圓潤、優雅筆畫的同時,還大大弱化甚至放棄皴法,取而代之以點線勾畫,再略加干擦,從而形成了自身獨特的創作風格。在他的近作中幾乎看不到具象的山水,滿紙都是恣肆縱橫的強悍點畫,而這些探索對筆墨與大壯風格的“共生”探索是突破性的。
老當益壯南宗北派
雖已是耄耋之年,但崔老依然是一副“老當益壯”的姿態。用他自己的話說:“我沒覺得自己是80歲的人,我完全沒這感覺……當聽說有人說我的作品很當代,我感覺很高興!如今的畫壇是多元化的格局,充斥著各種風格和嘗試,而我自己雖然對很多當代的風格不甚了解,但我很支持這些個性化的創作。而之所以說我的作品有當代的元素,我覺得至少還說明我還在思考這些問題。”
對于宗派之間的爭論,崔老認為因地域性而形成的畫派“是一個客觀的現實,古今中外皆如是。”正所謂:無謂高下,各有千秋。至于自身的創作流派,崔老戲稱自己是“南宗北派”——既有南宗的文化積淀,又有北派的大開大合。在他眼中,水墨在當代藝術中的位置尚無定論,“因為具備太多不確定性,所以不好評價。”但對于一些藝術家“自我感覺太好”,崔老卻提出了善意的批評,“這明顯是一個缺點。”因為對于他自己來講,“我永遠不會滿足,我的藝術生涯永遠是在不懈的追求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