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崇發以山水踵武繼蹤,承清四王、二袁筆意,沾溉于五代荊、關、董、巨、宋范寬、馬、夏,沿元、明四家,尋根的水墨記憶如“吳帶當風”,儼然商業藝術亂流中的正本清源。

李崇發山水畫作品
拉開千百年中國畫帷幕,與西方Landscape painting(風景畫)絕異,西人勾股(清人鄒一桂),從背景走向印象派,中國水墨書畫合一,重心略物,寫意“暢神”;西方實證哲學觀使繪畫傾向以自然本貌透射人為跡象;中國哲學觀傾向于人為的面貌傳達“天人合一”的自然觀。我在論楊佴旻兄開“新水墨”之先風時,曾簡溯畫壇百年:“借古開今”派(以黃賓虹、齊白石、潘天壽為代表,被李小山稱為“伸進二十世紀的最后一段尾巴”)與“借洋興中”派(以徐悲鴻、林風眠、劉海粟、蔣兆和為代表)在蛻變過程中兩島聳峙。70年代末由寫實轉向表現的先行者(以石魯為代表)與西方表現派并無淵源,其題材依然取自文人畫。經過八十年代(周思聰、李世南、李津、石南等)的借鑒與探索,動搖了傳統水墨的根基,表現型水墨在九十年代逐成氣候(如李孝萱、王艷萍、海日汗、聶干因、晃海、朱振庚等)。與“新保守主義”并存,抽象水墨標新立異(如李華生、張羽、劉子建、石果、王川、閻秉會),而“實驗”者表現出的“反筆墨性”(如梁銓、魏青吉、王南溟、王天德、徐冰、張彥遠、于振立,譚平、孟祿丁、文鳳儀、雷虹等)與后現代性的泛濫同步,以致納入“觀念”的層面,做著孤獨中的堅守。
二十多年前的“中國畫窮途末日論”一衣帶水,20世紀的現代派山水逐成歷史,而追本溯源、返璞歸真不可或缺,在多元匯聚、雜語喧嘩的格局中,自有傳統一脈,其廣袤精深,“圣人含道暎物,賢者澄懷味像。至于山水,質有而靈趣……”歷代山水畫家風格多異,也源于地域的生成,“董巨峰巒,多屬金陵一帶;倪黃樹石,得之吳越諸方。米家筆法,得潤州城南;郭氏圖形,在太行山右。摩詰之輞川,關荊之桃源,華原冒雪,營丘寒林。江寺圖于希古,雀華貌于吳興。從來筆墨之探奇,必系山川之寫照。善師者師化工,不善師者撫縑素。”
西域甘肅孕育了一代代山水畫家,黃沙戈壁、絲綢之路、深山峽谷、茫茫草原、雪域高原……李崇發得地域之蒼茫清秀,以當代山水襲古風清流余韻,與山川云海對話,峻逸見氣骨,有駐足遠瞻之魅;蒼渾的斧劈皴,濃淡相宜的點苔,讓觀者如墜云山霧海。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崇山峻嶺、峰巒疊嶂、磅礴之氣躍然紙上。或因初習芥子園、三希堂,師古而不媚,潤而蒼,郁然深秀,李崇發取景構圖不落于“馬一角”、“夏半邊”,遠接李唐,近鄰黃君璧之格體,不似張大千的潑墨潑彩,也非李可染的“積墨”深沉,自有飄遠隱逸藏于雄闊,洗刷古樸與流年的消耗。

畫家簡歷:
李崇發(筆名李朝陽),祖籍四川南充,現居甘肅省蘭州市,大專學歷,中共黨員,進修于中央美術學院第六屆研修班,退休前在國營中型企業從事管理和工藝美術、工會宣傳等工作。現為甘肅省美協會員。作品曾在省內外及日本、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展出并獲獎。曾與甘肅省內名家楊志印、董兆儉、廖國柱、王大鈞等人在上海舉辦聯展。上海電視臺、鳳凰衛視等媒體曾做過專題報道。
一九六三年,本人十三歲時及拜甘肅著名山水畫家董吉全為師(后為蘭州畫院院長)得其指導,初習芥子園,三希堂畫寶,后研習荊、關、董、巨、劉、李、馬、夏等老師的作品,并沿元、明四家和清四王、二袁的傳統路子深入研學。九五年所在企業倒閉,即入市場,開辦畫廊至今。
2002年作品入選北大藝術學院舉辦的中華兒女書畫藝術邀請展,獲特等獎。
2003年作品參加全國“伏羲杯”書畫大獎榮獲三等獎,2003年作品入選《中國才子》雜志,同年接省文化廳通知,征稿四幅,赴美國展出,同年作品赴日本國際藝術畫院展出獲三等獎。
2005年作品參加第五界全國山水畫展,獲創新獎。
2005年作品參加中國書畫研究院主辦的“吉祥中國”書畫展,獲特等獎。
2006、2007年甘肅電視臺做過專題報道。
2008年作品收入《國學薈萃》雜志,并附個人簡介。
2009年作品入選公安部、中美協、中書協聯合主辦的“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全國書畫名家邀請展”。
蘭州軍區、東方宮大酒店、紫荊花大酒店、西部歡樂園、全民體育健身中心、省電力局、公安廳等黨政機關和公眾場所多置有本人大幅和巨幅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