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藤田美術館舊藏文物拍賣成交狀況在外界看來很成功,但我卻有些不同看法。
3.4億成交的《六龍圖》價位偏高
先從3.4億成交的南宋陳容《六龍圖》說起。有些評論家四個月之前就發了文章,說這件作品如何好,所以這次賣了如此高的價格。對此我認為這些人對于中國的美術史沒有進行很好的研究,把陳容說得那么高,說明他們對于美術史的研究有待加強!

《六龍圖》局部 南宋陳容 成交價: 4896.75萬美元 紐約佳士得
首先,陳容的《六龍圖》在宣傳上的用語跟中國美術史是不相符的。宋代的畫家在各個朝代出現的是比較多的,有很多很著名的,比如李公麟等。陳容在宋代確實是一位很重要的畫家,但在宋代的畫家群里,他并不是一流的,他對中國畫發展所做出的貢獻也不是一流的。這樣說并不是貶低陳容,而是實事求是地擺正陳容在那個時代真正的地位。現在宋代畫家的作品存世量還是比較多的,特別是在博物館,市場上流通的也有一部分。如果把陳容作品的價位定得太高,宋代其他孤品的位置呢?比如宋徽宗的《寫生珍禽圖》。

第二,關于文物藝術品的分類,專家認為書畫為第四位。1974年我進入國家文物局,當時一大批老一代德藝雙馨的文物鑒定家、學者和藝術家還都在世,比如王冶秋先生、唐蘭先生等等。據他們講,“中國文物的門類非常多,文物藝術品的分類是青銅器第一,古籍善本第二,玉器第三,書畫第四——而且是書第一,畫第二”。此次藤田美術館的31件拍品中,底價最高的不是書畫,也不是陳容的《六龍圖》,而是青銅器。陳容的《六龍圖》底價為120萬美元,而青銅器則為600萬美元、500萬美元、400萬美元不等。這說明老一代的日本人對中國文化史的研究是比較透徹的,他們的定價是符合中國文物的歷史分類傳統的。至于此次31件拍品出現的最高價是陳容的《六龍圖》,不能不說對我們這些藝術市場研究者起了很不好的誤導作用。

商晚期 安陽 青銅饕餮紋方尊 成交價:3720萬美元 紐約佳士得
此次藤田美術館送拍的文物超億元的作品很多,成交率也非常高,只有兩件流標。但是從成交記錄來看,只有一個英國人說了自己的名字,其他的買家還不得而知。至于這次總的成交價,包括陳容的《六龍圖》在內,我認為是中國大陸市場10年以后的價錢,說實在的是不可喜的。這些拍品拿回大陸想馬上賺錢是不可能的,這是中國文物藝術品市場的發展規律,不是我們在外邊哄抬一下物價那么簡單。市場是公平的,是按著文物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各個階段給出的合理的市場價格。

北宋 李公麟《便橋會盟圖》 成交價:1760萬美元 紐約佳士得
此次拍賣的底價是很公正的,并且是符合世界市場價位的。如果在這個底價上成交,應該說是市場合理的運行,而超出了十倍、百倍價格成交,這不是市場的合理運行。
大陸高端藏家的社會團體亟待出現
這批東西日本人從醇王府買的時候價格是非常低的。他們用很低的價格把中國的文物買走,現在又拿到紐約來拍賣,但是他們定的底價跟世界市場的整體價位是比較接近的。之所以出現高出底價數十倍、數百倍成交的怪現象,我認為是因為大陸買家之間沒有團結一致,缺乏溝通。
早在幾個月前就有人評論這些東西,我大概也是兩個月前在網上呼吁過“大陸的買家去買這些東西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團結,相互溝通,不要相互競價、‘自相殘殺’,我們的每一分錢都是華夏子孫的血汗錢”!日本人在百年前用很低的價格把這些珍貴文物買走,我們很心痛,現在買回來是好事,但是國人之間不要互相競價,只要能夠回到中國就好!但結果并非如此,31件拍品的底價和成交價之間的懸殊,都是十幾倍、幾十倍,有的暴漲到百倍成交。

北魏孝昌二年(公元526年) 比丘法比丘法興造釋迦三尊黃花石像
成交價:584萬美元 紐約佳士得
2005年元青花鬼谷子下山罐在倫敦市場出現的那次,就很好地體現了當時藏家之間的相互團結。那個時候大陸買家還不像現在對中國文物如此感興趣,所以那次拍賣會臺灣買家去得較多。據王定乾介紹,當時他帶領臺灣清玩雅集的會員到倫敦拍場去買東西,事先會員之間都互相通氣。每個人都想拍下鬼谷下山罐,但大家都是相互透露各自的心理價位后,才到了拍賣現場。當時大家相互規定,準備出300萬英鎊(拍賣在英國倫敦,出價按英鎊來算)的,在200萬的時候不舉牌,以此類推。王定乾準備出1000萬英鎊,他等拍賣現場拍到900多萬英鎊的時候才舉牌。這在國外的拍賣會現場很好地表現了中國買家一致對外的團結精神。雖然元青花鬼谷下山罐最后被華爾街的人用兩個多億的人民幣買走了,但是王定乾出的1000萬英鎊(約合人民幣一個多億)是中國買家在國際拍賣市場舉牌給出的最高紀錄。雖然沒有買到,但是可以說是中國人在國際市場上的一次揚眉吐氣。而這次在紐約的拍賣情況并非如此。

唐 韓干《馬性圖》 成交價:1704萬美元 紐約佳士得
我認為中國大陸的收藏家、買家和港臺的收藏家、買家的最大區別是文化修養和彼此之間凝聚力的差別。大陸買家對于中國的文物、文化的傳承跟港臺收藏家的區別是非常大的,并且大陸的收藏家到現在都還沒有形成一個高端的文物收藏者的社會團體,而1979年香港就有“敏求精舍”“求知雅集”等收藏家社會團體,文化修養都較高。
我認為此次紐約佳士得拍賣會是我們大陸市場上收藏家的一個大敗筆,是我們收藏家不團結、不和諧、不溝通的一次大暴露。希望中國大陸早點出現一個高端收藏家的社會團體,也希望我們政府、文博界,更希望收藏家群體都行動起來。大家互相溝通、互相聯合,讓世界人民看到華夏子孫是一個整體,讓在外相互競價的狀況不再出現,并且讓中國的藝術品市場回歸理性,公平公正、合理地發展下去。
作者簡介:
趙榆,文化部前黨辦主任、中國國家畫院原副院長,常年關注中國文物藝術品經營,是中國文物藝術品經營政策最早的參與者和落實者。曾聯絡文物界和文化界各界人士,為中國內陸藝術品拍賣市場的形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