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聶川簡歷
聶川,男,1961年出生。河北師范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副教授。
聶川是典型的復合型人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山水畫、美術理論、書法、攝影、品牌策劃和運營管理等方面,都有深入研究和豐碩成果。形成了視野開闊、視點新穎、聯想豐富、思維敏銳、說理透徹、文辭樸實、氣勢雄渾的學術研究風格和藝術表現特點。2017年由線裝書局出版《道德經與中國山水畫》專著。
聶川作品欣賞

《太行頌歌系列之我與荊浩共山河》200cm×200cm 2012年
《太行頌歌系列之我與荊浩共山河》
這幅畫的畫法并不是荊浩的,而是用比較傳統的方法,欲表現一種宋畫意象。荊浩曾久居太行之中,并著有《筆法記》,故有此名。
題記:云浩觀此畫有宋人氣象,便談及程朱理學與宋畫之關系。吾以《三養》視之,譏吾文滿紙窮酸,“窮理盡性”而已。吾所言者,何為理,怎養性,乃遞進之作。此成語出自《十翼》之《說卦》,昔者圣人之作“易”也,此贊于神明而生蓍,參天兩(量)地而倚數觀變。于陰陽而立卦,發揮于剛柔而生爻。和順于道德而理于義,窮理盡性以至于命。
壬辰春月 聶川

《太行頌歌系列之五岳寨》200cm×200cm 2012年
《太行頌歌系列之五岳寨》
五岳寨是我最熟悉的一段太行,其民風和民居在2005年以前都保持著原生態,從1996年到2007年先后去過不下三十次,累計住過的日子可能要超過三個月,所以,從草房到駝溝幾個村子的百姓和孩子都認識我。在河北境內的太行山終年不斷流唯有此處。
所以,山頂的高山草甸和紅松的原始次生林、樺木林及常年有水的瀑布,都會讓人有錯以為身在江南的感覺。我的很多山水畫技法,都是通過對五岳寨觀察而參悟到的,例如,山石、雜木、瀑布和溪水等莫不如此。然而,以五岳寨為母體的山水畫創作卻很少,這幅作品也不過是“五岳寨印象”而已。
題記:聶川制頌

《太行頌歌系列之祝祖國生日快樂》國畫 200×200CM 2012年
《祝祖國生日快樂》
這是我喜遷新居,在家中畫室畫的第一幅巨制作品。當天時值國慶節,在喜悅而激動心情的催動下,此畫可謂一氣呵成,所以筆墨靈動而氣韻通達,取勢自然而恢弘自信,設色單純而意蘊悠遠,是妙手天成之作。
題記:今天是新中國六十二歲之生日,謹以此畫恭賀,并祝福自改革開放以來,吾欣慰于中華大地再無饑民,和大眾對傳統文化的再興,使吾有了追求高尚與純粹的基礎。

《太行頌歌系列之太行豐碑》國畫 200×600CM 2014年
《太行豐碑》
這幅作品的創作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2012年畫完《祝祖國生日快樂》后澎湃之心難以安寧,便有了畫一幅關于“太行頌歌”主題的更大作品,然而,家中的畫板不能同時展開三張紙,這樣一來氣難以一貫而出,只能暫時放下。畫完《七彩云南的茶馬往事》后,覺得有些諸如石綠的點色,概念化的白云等技術問題,便在這張畫上做了一些新的嘗試。同時這幅作品兼顧了在公共場合展出的觀眾心理適應問題。

《太行頌歌系列之鐵血山河》國畫 200×200CM 2016年
《太行頌歌系列之鐵血山河》
這是一幅舊畫上完成的創作。原本是想畫一幅細密的太行山作品的,大概完成了五成左右的時候,因畫《道德經》系列便擱下了,在2016年集中整理《<道德經>與中國山水畫》文稿的時候,便拿這幅作品當成了一種休息的方式,不斷地用墨,不斷地皴擦,最后愣是把一個活脫脫的嬌娘子變成了莽張飛。這大概便是畫家翻手為云覆手為雨的大自在吧。

《太行頌歌系列之俊秀》200cm×200cm 2012年
《太行頌歌系列之俊秀》
河南境內的南太行陡絕險峻,巖石也多棱角,置身其中確有森森然的感覺,然而,我更喜歡坐在郭亮村的村頭,回頭俯瞰這絕壁,并遙想著補天歸來的女媧,在空中看到這晨輝中峻拔的太行的情景。女媧是否也會留下少女般青澀的微笑呢?否則,我怎樣解釋南太行這別樣而多情的紅呢?
題記: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秦皇漢武何足論,風流人物是今朝。畫要成頌倍覺難,皓首窮經化千山。英雄用武隨勢遠,君子垂風守根難。海霞可染關山月,風眠悲鴻塞下煙。
二零一十二年七月三十日 聶川心聲
注釋:海霞指畫家何海霞;可染指畫家李可染;關山月指畫家關山月;風眠指畫家林風眠;悲鴻指畫家徐悲鴻;塞下煙指文宋第一詞,范仲淹的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

《太行頌歌系列之清麗》200cm×200cm 2012年

《太行頌歌系列之大岳晨輝》國畫 200×200CM 2016年
《太行頌歌系列之大岳晨輝》
我特別喜歡晨輝,無論是在泰山之巔感受到的輝煌,還是在喜馬拉雅感受到的孤冷,都不如我冬日里在太行錦山之巔,感受到的那次慘淡的晨輝,給我留下的印象來的深刻,他讓我真正的理解了什么是“太行精神”。在深邃而昏暗的背景中,在朦朧而寂靜曠野中,山頭那一抹慘淡的晨輝,似乎告訴了我們恪守與忍耐的意義。
所以,在關于晨輝的表達時,無論輝煌,或者孤冷,我更愿意強調大山恪守和忍耐的意義。

《太行頌歌系列之為了夢想留守》180cm×200cm 2014年
《為了夢想留守》
這是為十四屆全國美展準備的作品,從主題、素材到表現方法都是極其理性的思考和踐行結果,盡管沒能入選全國美展,但這件作品的創作過程給我的收獲是超出預期的,起碼這幅作品成為我關于“太行頌歌”主題創作的一個階段性標志作品。孩子們坐在梯田更上迎著日出晨讀,是在贊皇嶂石巖小學的真實場景。后面的建筑是邢臺縣英談村的砂巖紅色石屋。

《太行頌歌系列之柏坡》200cm×200cm 2012年
《太行頌歌系列之柏坡》
這幅作品從主題提煉、創作理念和技術表現手段三方面將都是《太陽照在西柏坡上》繼續。同時,也是墨線、墨色、墨塊、墨氣和紅色、紙底色(白色)關系基本清晰后的第一幅作品,所以,各種技術手段的引用都非常肯定。我的主觀追求是:觀眾看到這個畫面,不僅可以聯想到貝多芬的《英雄交響曲》,同時,還要能夠感覺到他充滿激情的雙手擊打鍵盤的酣暢。我在創作時就是這樣一種狀態。

《太行頌歌系列之秋艷》200cm×200cm 2012年
《太行頌歌系列之秋艷》
太行山脈是中國山水畫最重要的創作母體之一,也是最重要的創作主題之一,同時,太行山又是從理念到技法最難以把握的一座山。一個山水畫家如果選擇了太行山,似乎已經注定了難以登上太行之巔的命運。太行從北向南綿延八百里,自然地理風貌差異極大;北抵京都飽孕皇家氣象,南載殷墟夢留甲骨情懷,東環華北平原卻恰是逐鹿的戰場。太行啊太行,不能畫小了,不能畫弱了,不能畫像了,不能畫得不像了,不能畫的太花哨了,不能畫的太抽象或者太概念了。從某種意義上講“太行精神”就是中國畫的“山水精神”,但是怎樣提煉屬于太行的語言,似乎總也找不到最佳答案。
題記:昔聞可染先生為祖國山河立傳言,吾今有為祖國山河作頌志。傳以實寫,頌以情出。一字之差,追求迥異。中華恰逢盛世,其國漸強,其民漸富,大象當為升騰澎湃之勢。此即時代氣象矣。以中國山水守而承,感而發,拓而廣,或可為窮理盡性之正途。
二零一十二年七七國難作有一圖,后觀多有病垢,又重為之,成于七月廿日 聶川制頌

《太行頌歌系列之懷抱》200cm×200cm 2011年
《太行頌歌系列之懷抱》
這實際上是畫了一個生命在子宮中孕育的場景,這是我心中太行的核心內涵,她的雄渾和蒼茫是大自然和歲月留給她的歌,而她的博愛和包容是我們華夏兒女能夠切身體會到的母親情懷。所以,這是我少有的用“溫柔”和“安靜”理念表達的對“太行”的愛。
題記:太行頌歌系列之懷抱篇:前年底到太行腹地七亙寫生,見八路軍二次伏擊日寇之古戰場,東口之河套上有一株老柿子樹,碩果累枝,迎風颯爽,近臘月而木未凋,乃太行孕育之大德也。

《太行頌歌系列之擁翠》200cm×200cm 2012年
《太行頌歌系列之擁翠》
這種感覺在太行山是比較少見的,我也只是在靈壽縣五岳寨見過一次。大概是二十年前,那天是五月24日,正好是我的生日,頭一天夜里下了不小的雨,所以,春色格外壯麗。不同樹種的春裝是數不清的綠,帶著鵝黃的嫩綠,清澈而欲滴的翠綠,宛若臉蛋兒上擦了粉的小妮子似的粉綠,陰影中映襯在鐵一般巖石上,偶爾有數段枝條如血管般纏繞著的墨綠團團……在晨輝的婆娑中,在云霧的繚繞下,不是江南勝似江南。太行這莞爾的多情讓人終身難忘。
題記:林泉憑高致,萬壑帶松風。溪山無行旅,原非是早春。詰摩曾詩畫,東坡贊交融。縱橫十萬里,上下五千年。精神寄山水,筆墨擇豪情。數典難忘祖,尋脈時代風。癡心貴不改,功到自然成。志在華夏頌,圖畫赤子心。
公元二零一十二年,歲次壬辰,暑期制同一制式山水五幅,旨在歸納兩年來探研方畫法。畫雖不多,卻思路漸明矣。教師節記于家中。聶川制頌
注釋:
1,林泉一句指郭熙畫論《林泉高致》。
2,萬壑一句指李唐的畫《萬壑松風圖》。
3,溪山一句指范寬的畫《溪山行旅圖》。
4,原非一句指郭熙的畫《早春圖》。
5,詰摩指大唐才子王維。
6,東坡指蘇軾。

《七彩云南的茶馬往事》 國畫1066cm×234cm 2015年
《七彩云南的茶馬往事》
這是借助“七彩云南”概念進行的一次焦墨多彩的山水畫試驗性作品,之所以選擇了“茶馬古道”作為主題故事,是因為“敘事詩”般的表現方式,畫面可以借助一些中國傳統壁畫的結構形式。
題記:上蒼賜予云南這方寶地,紅色的土壤,藍色的天空和白色的云,與之共舞的是,四季如春的氣候,和多情的山山水水。于是有了色彩繽紛的花,和神(奇)的東方樹葉。在馬蹄的碎碎聲中,七彩云南的故事傳遍了四方。在完成了《<塔克拉瑪干之魂>的當代美學意義》文章后,在京都香山腳下之中國畫院成此夙愿,當有此跋。此畫初成于2014年最后一天,完成于2015年二月八日,歷時四十日夜。款于甲午臘月立春后五日。

《山河無疆圖說》 國畫236cm×53cm 2011年

《文心雕龍》136cm×69cm 2013年

《道德經與中國山水畫》34cm×136cm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