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借他手從失傳到再現
用泥巴在紫砂壺上畫畫,你絕對想象不到,藝術還可以這樣操作。青山綠水,古道長廊,栩栩如生。
只專注泥繪研究的他與別人不同。他,以泥為墨,在紫砂壺體創作出3D書畫藝術,在這一領域,張志清老師被毫無爭議的稱為“泥繪第一人”。
紫砂泥繪起源于明末清初,從民間興起,后進入宮廷。歷代著名的有楊季初、楊季元,他們的泥繪尤為逼真,因成品精巧絕倫,常被宮廷御用。抗日戰爭爆發后,泥繪在特殊的社會歷史條件下逐漸消失,直至改革開放后才漸漸有泥繪老壺在市場出現。1987年,張志清老師偶然發現一款泥繪老壺,他視若珍寶,出高價將此壺淘入,并開始了對壺上面的泥繪藝術研究。
他發現老壺上的泥繪大多會因為觸碰、摩擦開裂,為了研究出合適的泥漿做出成品,他開始學習煉泥。古代煉泥多采用沉淀法,泥漿分層不均勻。于是,他在古人的基礎上對泥漿進行過濾,分類。這樣煉出的泥漿,既不會開裂,又飽含顆粒感。觀之,更像是天然融為整體,而不是刻意添加。
在使用工具上又進行改良,古代泥繪大多只在局部使用工具,其余都靠匠人用手按壓,自然受力不均勻。總結出古人的不足之處,他便不斷實驗,摸索,探索出泥繪應該全程使用工具,均勻有力按壓,暈抹才能克服脫落、掉落的問題。
還原泥繪多彩真容
在反復的研究后,他開創了現代泥繪的全新技藝,成為當時蜀山腳下的“第一位泥繪藝人”。一開始,他每三天就會雕壞一把壺,后來慢慢練習,技藝更加嫻熟,研究出了適用于不同泥料的加法泥繪和減法泥繪,加法泥繪略為自由,減法泥繪因只適用于朱泥而略為局限。
雖然紫砂泥有五色土之稱,但在古代,受開采技術影響,泥繪的顏色還是比較單調,彩色泥繪很少。但在張志清老師的研究下,現在泥繪色彩豐富,風格多樣。就像畫畫,他將色彩融入自己的創作中,用畫家的視角和手法,將藝術表現于壺上。從寫實到畫畫,只有打好畫作基礎,才能繪出寫意的作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用最高的技藝以工代筆將泥繪做到身臨其境,他成功了。
在越來越深入的研究和創作后,這一新穎的創作受到市場的追捧。很多人不遠萬里來到他門下拜師學藝,其收徒甚嚴,教導有方,徒弟均能得其真傳。如今張志清老師擅長泥繪、彩繪、墨繪、縷刻雕琢等多種技藝,畫技超群,將書畫和自然的美表現在壺體上,獨具個人代表性。
父女共藝,堅守本心
女兒張燁大學畢業后,也是隨其學藝,亦師亦父,她的作品獨具個人風格,很多題材還是源于生活。她喜歡創作屬于自己的東西,雖然父親是紫砂泥繪大家,但她更愿意自主探索,求新立異。
張燁作品
她仿楊季初的筆筒繪畫,借用父親的技法做有自我風格的作品。經常在看電視劇時也會萌生靈感,記錄下來,運用到自己的創作中,因而她的作品風格更加接近于現代人的喜好和審美。
張志清老師新作《黃河頌》
他是第一位把大型寫意畫《黃河頌》創作于壺上的匠人,黃河咆哮,水流洶涌,寓意了抗戰時期中華民族不可抗拒的力量。以往的作品多是以宋畫為主的工筆描繪,疏密有度的繪畫表現,樹木、房屋、棧道、山石線條紋路清晰可見。與以往的泥繪作品不同,這次創新則更注重寫意,呈現畫面的真實性,給人以直觀的視覺沖擊。
在采訪現場,我們被張志清老師的一款墨繪花盆深深的吸引,墨跡效果強烈,構圖意境深遠,氣質高雅,可謂是裝飾一絕。他早期創作的花盆更多出口到國外,深受國外藝術家的喜愛。
從藝35年,他毫無保留,為中國陶瓷藝術裝飾和創新做出了巨大貢獻。盡管在紫砂界已經桃李滿天下,但對于真正愛好藝術創作的他來說,堅持就是他的追求。今天,他仍能靜下心來,專注于情懷,這就是泥繪第一人——張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