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美女图一级A片-国产精品免费视频能看-亚洲日韩在线中文字幕综合-亚洲欧美日本欧美在线播放污|www.rxmjg.com

用名戶 密  碼 會員注冊 | 忘記密碼
·本站首頁 ·加入收藏 設為主頁

藝術家網絡大辭典

古代卷
  • 姓名:
  • 朝代:
  • 省份:
現代卷
  • 姓名:
  • 類別:
  • 省份:
本站 > 名家 > 書法家 >書法家專題> 正文

世上難得滿庭芳——厲公良玉金石人生的夕陽剪影

來源: 中國國家藝術網   2019/2/24   作者:史詩云   地點:北京

 

厲良玉先生肖像

文/史詩云

厲良玉先生是清末的一位重要的金石學家和篆刻大師。據《廣印人傳》、《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中國美術》雜志等載,厲良玉先生是清代文豪厲鶚的后人,西泠印社創始人之一,被業界譽為“融合皖浙兩派的大師級人物”。他性耿直和易,風度瀟灑,追摹秦、漢,兼擅南北兩派,章法勻正,刀法峭拔,尤喜刻楷書長跋,所作百壽圖享譽海內外。

據《浙江書畫名家錄》等載,厲良玉先生生平所拓印存甚富,作品流傳頗多,但卻因遭逢戰亂,大多散佚海外,在國內僅有零星孤品偶見于拍賣會上,令大眾難于一睹那些凝聚了其厚重涵養和精妙技藝的大量優秀金石作品。或許正是因為其低調的治學態度和遭遇戰爭離喪的特殊境遇,導致除正史記載以外,厲良玉先生其人其事,有不少鮮為人知的部分。

良辰美景渾如夢,

玉碎徒留鬢滿霜。

金闕荒涼空余恨,

石殷碧血渡扶桑。

留燕青青箭道桑,

貽書脈脈古香堂。

后園曲徑聽松回,

世上難得滿庭芳。

厲良玉先生曾孫、文化學者厲振羽的這兩首藏頭七絕,也算是概括了先生真實的日常生活和晚年的不幸遭遇。在此提筆略表厲良玉先生晚年的軼聞舊事,也可令有緣人得以重溫歷史,由此一窺他含英咀華的金石人生。

滿庭芳菲

據載,厲良玉出身于杭州厲家,其家族一直沿襲著嚴格正統的輩字傳統,清代立有“得申自齊良,家聲振景陽”十個字輩。其中“景陽”二字,一說是厲氏在某個歷史時期的封郡名;“申”字,一說是舒伸之意,即要求子孫自我約束,謹慎處世。厲良玉先生即是“良”字輩,字韞山,別署樊榭后人(厲鶚號樊榭)。自清代至今,杭州厲家一直作為樊榭后人,一代又一代薪火相傳,在保存和發揚中華傳統文化方面,默默地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厲良玉的祖父厲自治(即梅生公)是杭州厲家文化的重要奠基者,對厲良玉有著很深的影響。梅生公因在雨中走上箭道附近當年中河上的上倉橋跌傷而逝,享年九十六歲。據載,梅生公平生收藏書畫十分豐富,其中不僅有歷代狀元書寫的對聯和文幅,還有明代畫家仇英的山水作品等珍品。厲良玉每年春夏之交,都要率家人晾曬家中所藏的這些書畫文物。

世代書香的學問浸淫和善本珍藏的品味陶養,令厲良玉年紀輕輕即已先成為了一名浩博淵雅的鑒賞家。也正是因為家庭文化熏陶的影響,這個家族才得以家門興盛,人才輩出:厲綏之、厲爾康、厲麟似、施承志……這些中國近現代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均是厲良玉先生的后人。更為難得的是,在厲良玉先生有生之年,他的四個兒子便已如春日桃李,芳菲滿庭。他的長子厲家福(字綏之),是中國第一代西醫,曾為慈禧診病,名噪一時;次子厲爾康(字佛磬),為抗日愛國將領,官至民國軍事參議院院長,授中將銜;三子厲家禎(字瀛程)是民國警政教育家,浙江省高等警監學校創始人;四子厲家祥(字麟似)是民國時期著名教育家和外交家,抗日名士。

厲良玉先生晚年,他的長子必每日定省,次子則定期將他接至青島療養,順便治療其高血壓,在外為官的三子和四子一有余暇,也必回杭盡孝,共敘天倫之樂。父慈子孝,人生樂事,莫過于此。

箭道桑園

在厲良玉這一代,經三代人購置廢地,陸續營建,位于杭州橫箭道巷(今已不存,惟余原址側面的直箭道巷是其遺跡)的厲家老宅,已頗具規模。老宅分內園,庭園與外園。面積較廣的外園,大門正對橫箭道巷,西眺可望及吳山中段的紫陽山一帶。園中植有巨桑數十本,因此也被稱為桑園,中有花地,東部是可供家人自給自足的菜地,最東端是竹園,地近古蕭王廟外墻。厲良玉及其夫人的房間分別安置在內庭敬修堂的左右兩廂房內,中間是全家人相聚用餐的大堂,上懸鐫有“存義堂”三字的大匾。堂后是一個被稱為“祖宗堂”的后廳,內奉有以樊榭公厲鶚為高高祖開始排列下來的歷代先人的神主。

貽書聽松

據載,晚年的厲良玉在家中素日寂靜無聲,生活中家人很少聽見他講話。厲良玉生活十分規律有序。每日,他黎明即起,穿著竹布長衫,經外園小徑,越過萬松嶺的山道,直走到長橋柳浪聞鶯一帶的西湖邊上,再走回來。這樣一段長距離的晨間散步之后,他往往獨自在“敬修堂”用早粥,用畢就走到遍地成排放滿一行行印石的“古香堂”左翼,即他的書房,開始自己一天的工作。

他或是坐在周圍擺滿印石的書桌旁,靜心讀書;或是潛心設計他的印章篆刻稿樣,反復篆寫;或是佇立在青石砌成的前庭邊的立幾旁,打磨印石或刀具;有時還用他購來的朱砂和夫人自制的絲綿棉絮等材料親自配制他理想的印泥。他認為自制的印泥更為鮮艷持久。如今備受藏家寶愛的一幅幅百壽圖,便都是如此這般,由厲良玉先生獨自一人在古香堂內裁紙、排印、沾印泥、施印,最后再審定而完成的,是他深厚修養,精湛技藝和嚴謹態度的珍貴結晶。

除了終日孜孜不倦于學問和篆刻,偶爾,厲良玉也會到園內一角,給他手植的牡丹和金橘澆水施肥,享受片刻閑暇。

晚年的厲良玉先生

良辰如夢

據載,晚年的厲良玉先生平時生活十分儉樸。他很少參與全家的用膳,飲食相當簡單,常親自用一個小小的瓦罐來燒煮。每逢傍晚時分,他便到自家菜園里挖兩棵翠綠的嫩油菜,自己洗切后,放入用他在家中收藏起來的火腿皮煨制的湯,作為一道唯一的菜肴,獨自下飯吃。食物如此簡素,他卻每每還在餐后自贊好吃,真是一簞食,一瓢飲,不改其樂。

實際上,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之前,厲良玉先生收入尚可,但他生活卻十分簡樸,穿的襪子都是夫人親手用白布縫制的,日常衣物不過是一雙布鞋或套鞋,幾件長衫而已。他自己節儉,待人卻十分大方。他給自己訂立標準,每月自己個人的開銷不得超過四個銀元,給家里的傭人都是每月兩個銀元,且對他們十分寬厚。當時一個銀元可以買一百斤大米。而他給自己一個孫子買書就用掉五個銀元。可見其舐犢情深及對子孫教育的重視。

厲良玉先生在生活上克勤克儉,但在搜集印石等與金石研究有關的投入方面卻毫不吝惜。他在《百壽圖印譜自序》中提到,自己利用游幕外阜的機會,在當地大量購買了物美價廉,品種繁多的青田石等優質石材,用于創作篆刻作品。這大概是他自己一生中唯一一個比較費錢的開銷了。

厲良玉先生就這樣無欲無求,終年孜孜于金石研究與篆刻。晚年的厲良玉準備了很多裁切停當的宣紙,打算出版自己一生中心血萃集的印譜。這也是甘于淡泊的他,唯一的未了心愿。

白頭玉碎

不幸的是,世間美好,總難久長,國破家亡,禍不單行。隨著日寇鐵騎逼近杭州,這樣安寧平靜的生活,從此一去不返了。1937年11月5日,日軍在杭州灣北岸登陸,12月24日,杭州淪陷。日軍入城后,屠殺杭州市區平民4000多人,血流成河。厲良玉先生不得不舉家倉皇逃難,以避兵火,幸有其三子厲家禎隨侍護送,輾轉經溫州海路,最后避居上海英美租界的四子厲麟似家中,方才得以安身。一家人雖然性命得脫,然而,杭州厲家老宅,卻因日軍入侵,慘遭燒殺劫掠,歷代收藏的名家法帖,繪畫珍本,以及匯聚了厲良玉先生一生心血的金石篆刻作品,全部被洗劫一空,蕩然無存。厲家老宅,自此衰落,箭道歸燕,痛失故園。

聞此噩耗,年逾七旬的厲良玉怎能不肝腸寸斷:錢財地產,俱是身外之物,他一向不愛居積,并不如何心痛;可是那一方方他嘔心瀝血,精心雕刻的印石,那一塊塊飽含古墨馨香的端方硯臺,那一幅幅凝聚神韻精華的書畫真跡,那一卷卷雅集歷史煙海的善本圖書,都是歷史,都是文化,是歷代祖先和他本人精誠所聚,是中華傳統文化精神的不朽傳承,是再多的黃金白銀也換不來的無價之寶……

千古遺恨

然而,這一切美好,都如煙火一般,在日本法西斯的鐵蹄下,剎那間灰飛煙滅了。國仇家恨,切齒銘心,厲良玉雖恨不能親赴沙場,殺敵報國,然自己年事已高,卻又實在無能為力。

厲良玉先生因為數代家傳的書畫珍品和集聚自己畢生心血的金石篆刻作品在戰亂中被搶掠殆盡,錐心刺骨,悲憤至極,于1940年春季的一天,突發腦溢血,在上海法租界內的茂名南路寓所溘然長逝,享年七十六歲。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在炮火硝煙,哀鴻遍野的戰爭年代,厲良玉的抱恨而終,或許算不上是什么大事。但厲良玉作為近代金石文化發展歷程中的集大成者之一,未及完成畢集其一生心血的印譜,即悄然離去,對于金石印學的傳承和發展,以及后世研究者來說,卻的的確確是個不小的損失。

石殷碧血

據載,那些厲良玉先生精血凝成的印石篆刻作品,在戰時被日本人大肆搜刮,大部分都落入日人之手,登船遠渡扶桑,任人摩挲把玩去了。少數散落于民間的作品,有些僥幸躲過了破四舊等歷次運動,最后現身于拍賣會上,任人品評,價高者得;有些則沒能幸免于難,不幸被遺失損毀。東渡扶桑之石,毀于戰亂之石,或背井離鄉,或淪落泥塵,頑石有知,思及故國舊主,必當泣血!

厲良玉先生晚年的悲慘遭遇,以及那些本應作為文人雅士的案頭清供或進入博物館以供國民品賞的金石作品的不幸遭遇,從不同角度折射了抗戰時期整個中華民族的深重苦難,及今思之,令人扼腕。

這些往事,不應被人們遺忘,因為,只有銘記昨日的苦難,才能激勵我們今日不斷奮發圖強,讓那段苦難的歲月不再重演。在灑滿前人熱血的路上,我們一定要不忘國恥,萬眾一心,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不懈努力。

附:

厲良玉先生百壽圖印譜自序

厲良玉先生刻印金石百壽印屏

良玉幼承祖訓,不自暇逸。占畢劬余,留意金石。齒稍長,游幕括蒼印石之區,價廉而種夥,得悉采收,而肆意鐫刻。爾時學雖蠠,復識未擴、趣未博也。永嘉葉墨卿鴻翰,以鐵筆名。當時玉適應呂少良別駕聘至甌,與之遇為忘年交,盡發其藏庋而鉆研之。于篆籀之源流、諸家之宗派,稍稍窺見管豹矣。

二弟輔臣亦客甌,啟玉曰,昔袁簡齋太史稱湯老人,年百有卌。曾于純廟南巡仰邀宸翰,以“古□□庋”四字旌其門。朱紫云先生為輯壽言,刻石章符其壽數。吾家大父壽臻六耆,兄盍亦刻畫金石、集百壽已為遐齡祝乎?

玉韙其言,以館課鮮暇,未能猝償之。

□□□歲庚子,呂公量移定海,玉偕之來,乃獲遴石百方,圓長方橢,各隨形質,以成章法。博稽往籍,上窺贏劉,下迄今茲。亹亹奏刀,寒暑再歷,始蕆事,厘為兩冊。自維蟲技,奚之當萬家一粲。然藉此以志斗庭之慶,當萊衣之舞,博重闈之歡,且以紀熙朝人瑞焉。亦或不為當世鍥家所擯乎?

光緒廿有八年,歲在壬寅,百花生日,泉唐厲良玉志于定海庁署之雙桂堂。

厲良玉先生部分作品

圖片1:厲良玉刻壽山石常云湄自用印及藏印十一方

圖片說明:篆刻作品《壽山石常云湄自用印及藏印十一方》為厲良玉1930年所作。印文:1.常氏云湄;2.家住明故宮里;3.平原堂;4.花如解語還多事;5.智者樂仁者壽;6.晁無隔宿之糧;7.萬壑青山只縻。邊款:庚午秋月,云山仿秦人印,韞山作。

圖片2:厲良玉刻青田石閑章二方

圖片說明:篆刻作品《青田石閑章二方》為厲良玉1918年所作。印文一為“花酒藏風雅”,印文二為“謝跡人寰屏除俗慮”。邊款一原文為:“余性好吉金樂石,恬淡寡營,屏除俗慮。于居室外有小軒焉,園中樹石參差,廣羅奇石,多種名花。每有嘉賓坐花醉月,或弄柔翰,或橅古印,藏修息游行于其間,不愿聞塵俗事。雖不敢自謂風雅,而放翁之花,劉伶之酒,米芾之石……”;邊款二原文為:“塵寰寄跡,俗慮擾心,超出其間者能有幾人哉?余友孔君子香自泰山歸,極道天門之勝境。峰巒競秀,嚴壑爭奇,千狀萬態,目不暇給。余聆其言,恨不能同登游覽以結山水之緣,遂煙霞之癖耳。甚矣!名利之累人而欲謝紅塵追仙跡捐俗務屏世慮不亦難乎?我亦自嘲未能免俗耳。”

圖片3:厲良玉刻印金石百壽印屏

圖片說明:此四條屏鈐拓長壽印文共百方,初為厲良玉為其祖父九十大壽所作。后又拓成此四軸以贈常云湄。識文:憶甲辰歲,家大父九秩,開筵重闈祝嘏。玉歡承燕侍,學愧蟲雕,曾作是圖懸之椿庭以代萊舞。光陰易逝,忽忽二十馀年。近友人每見而愛之,拓此以公同好,非敢期壽世耳。爰志數言,奉貽云湄先生清賞并乞教正。中華民國二十年春,泉唐厲良玉識于壽椿堂。鈐印:泉塘厲良玉字韞山作(白)樊榭后人(朱)

圖片4:厲韞山摹《雙鉤名人印存》、《雙鉤集古印萃》

《雙鉤集古印萃》為厲良玉于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秋所作。是譜摹古人印存六百二十三方,每頁摹印一至九方,內收漁洋山人印、項子京印、翁方綱印等前人印記。《雙鉤名人印存》為厲良玉于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夏所作。是譜為厲韞山早期所摹,收名人印存五百八十二方,每頁摹印一至十一方,內收孫承澤北平孫氏硯山齋圖書印、董其昌印、曾國藩印等諸多名人印存。(文字資料來源:西泠印社)

圖片5:厲良玉手摹原稿

圖6:厲良玉刻青田石印章

暫無留言:

留言內容: >>更多留言


本站藝術名家官網優惠搶駐中!

歡迎藝術名家注冊藝術家會員,開通自己的官網,上傳自己的佳作和內容。
QQ:271692909

《藝術家網絡大辭典》誠邀入編

《藝術家網絡大辭典》,可以刊登藝術名家生平簡介、代表作、目前市場行情、收藏潛力等
QQ:271692909

本站各省市代理商火熱加盟中!

要求:人品好,熱愛藝術事業,有一定的藝術圈人脈、懂經營管理的創業型人才優先。
QQ:271692909

推薦名家

朱浩云

蘇金成

敖日力格

魏謙

吳厚信

夏洪林

宋建文

鐘文


關于我們| 聯系我們| 廣告服務| 招聘服務| 投稿須知| 友情鏈接| 版權聲明| 網站調查| 證書信息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