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青花釉里紅瓷器始于元末明初,至明中后期漸漸消失,到康熙年間才重新燒制成功。清雍正、乾隆年間的作品最為杰出。其間又斷斷續續斷過幾代。由于它的燒成范圍很窄,溫度和氣氛要求很嚴,想要燒成一個很完美、很標準的釉里紅瓷器甚為困難。人們常用"十窯九不成"和"百里挑一"來說明它的難度。因而在如此困難中精選出來的珍品,往往是價值連城,也是可想而知的。過去只有皇帝設的御窯廠才能不惜工本,反復地燒制,也只有皇帝才能賞玩,民間是燒不起的,也見不到一件真正的青花釉里紅瓷器。

此罐唇口,短頸,溜肩,鼓腹下收,圈足。以青花繪繪祥云,側面及背面的景象,以釉里紅飾鳳鳥圖案,青花色彩濃艷,釉里紅略暗,紋飾豐富,層次清晰,主題突出,器型周正,釉面瑩潤,底足露胎。具有極高的收藏研究價值。
釉里紅數量極少,原因是銅離子對溫度極為敏感,在窯爐中火候不到,呈現黑紅色或灰紅色;火候銷過銅離子便揮發,從釉層中逸出,呈現特有的飛紅現象或干脆退色,紋飾不連貫。當時燒柴窯很難控制窯溫,只有憑把樁師父的經驗與取出火照對比,無法大規模生產。而且元人尚白,漢人尚紅,民族認同感也有別,所以釉里紅產量一直很小。
藝術價值
藝術貴在自然天成,貴在人工加自然,既要人為地掌握它,又不能人工化。而釉里紅是最能考驗藝術家們是否能掌握和運用"土與火"相結合的能力。顏色畫厚了會流動,畫薄了不呈色,不厚不薄又是死色,略厚又保持一點流動,釉色方能活起來,才能與坯體、釉色互為滲透,渾然一體。如果紅里透出綠色斑紋或綠色點狀則就妙不可言,錦上添花了。更難的是繪制青花釉里紅時,并不是燒成后的效果,當時既看不到紅色也看不到藍色,甚至畫的真正的厚度和層次都分辨不出,也不能層層渲染,由于坯體吸水能力極強,其用筆既不能疾快又不能滯留,真是"筆下無悔,一筆成形"。這全靠作者豐富的經驗,按描繪對象的需要心領神會去調配水與色、快與慢的關系了。由此看來釉里紅從特定的坯胎、青釉、溫度的高低、氣氛的濃淡、釉層(釉里紅)的厚薄、構圖的好壞,畫面與器型的結合與否,乃至窯位等一系列的工序都要掌握得恰到好處。只要一個工序上失誤,就將前功盡棄。

市場行情
2009秋季藝術品拍賣會,北京中嘉國際拍賣有限公司,一件青花釉里紅纏枝牡丹紋罐拍出近700萬的高價,時隔7年,今天的藝術品市場早已經跨過億元時代,而此次深圳雍軒文化公司出現的這件青花釉里紅瓷器將會怎么樣,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