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四寶,即筆、墨、紙、硯,它是中國獨有文書工具,開創和傳播了東方最具魅力的書法和繪畫藝術,在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雖然在今天已經逐步失去了其作為器具的使用價值,但它卻在藝術品拍賣市場上顯現出勃勃生機,變成了收藏品,延續著千年文人的文化追求,和現代人對于古代文化的敬仰和崇拜。
文房四寶:筆墨紙硯
筆
毛筆是我國傳統書法的重要工具,可以說,漢字書法是毛筆發展的產物。中國的毛筆歷史悠久,據考古發掘的資料表明,遠在仰韻文化遺址的彩陶上的花紋有一些就是用毛筆繪制的;春秋戰國時期各國都普遍使用毛筆,楚國叫“聿”; 吳國叫“不律”;燕國叫“弗”。到了秦代才正式定名為“筆”,并且一直沿用至今。據資料記載,1954年長沙左家公山古墓中出土了一支戰國時期的毛筆,從發掘情況來看,古今毛筆的結構差不多,只是制筆的材料不同罷了。
由于毛筆不易保存,古筆的存世量稀少,因此毛筆的價值其實很高。2000年北京翰海一支明萬歷竹刻人物毛筆以7.05萬元成交。2004年北京翰海一支明萬歷竹刻花卉紋毛筆最終成交價為60.8萬元。2008年嘉德秋季拍賣會上,一支明萬歷竹刻花鳥紋毛筆,更是以103萬元的高價成交。
墨
墨是用于書畫的黑色材料。它與毛筆差產生于差不多的時代,殷商時代的甲骨文中已有類似的墨跡,不過那時的墨只是一種天然石墨。
我國人工墨大約始于戰國時代,從那時出土的竹木簡來看,那時墨的質量已達到了一定的水平。隨著漢代制墨規模的擴大,制墨作坊的規模也越來越大。三國時的書法家韋誕是我國記載的最早的制墨名家。隨著時間的推移,到漢魏以后,制墨技術越來越發達,到宋朝徽州成了全國的制墨中心。這里產的“徽墨”名揚天下,制墨名家輩出胡開文、曹素功,至今仍聲名不衰。
對于普通投資者來說,可以考慮上世紀九十年代后的新墨。據書法家介紹,收藏者可以選擇一些名家商品,比如 “曹素功”墨等,通常市場價格在數百元至千元之間。
紙
紙是一種重要的書寫材料,它是用植物類纖維加工制作而成。在沒有紙的古代,人們把文字刻或書寫在龜甲、獸骨、竹片、絹帛上。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發展,這樣的書寫材料顯然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西漢時期發明了造紙術,東漢時期蔡倫對造紙術的改進,為我國造紙業的發展,開拓了廣闊的前景,宋代以后,造紙技術日益提高,紙的品種也越來越多,紙張質量也得到大幅提高。
老紙的價值在2011年的保利拍賣會上,乾隆三十年的灑金發箋紙以10.64萬元的高價成交。有收藏者介紹,乾隆年間老紙的高價拍出已不是新鮮事,因為古籍專場中的老宣紙拍賣結果往往都是動輒數萬元。據書法家介紹,不僅是清代民國時期的宣紙價格大漲,就連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生產距今不到30年歷史的宣紙,一刀(即100張)價格也至少要在萬元以上。
硯
硯又稱為硯臺、硯池等,它是磨墨不可缺少的工具,硯一般是用石塊或是耐磨材料制作的。
硯的生產年代,目前尚難確定。從考古資料記載,新石器時代就有了研墨工具。但據《西京雜記》中的相關記載,硯是始于漢代,主要是用瓷、陶、瓦等材料制作;外形如同盤子。磨墨不是直接用手拿墨在硯上磨,而是另用一塊研石,將墨壓在硯臺上研磨。到了唐朝,隨著制硯技術的改進,就出現了石硯,并出現了名盛天下的端硯、歙硯等名硯。到了清朝時代,硯臺趨漸工藝化、美術化,除了實用之外,還有了收藏、觀賞的價值。
2007年,西泠印社推出了“歷代名硯專場”,清代伊秉綬等銘大西洞端硯以96.8萬元的成交價成為全場“標王”。此后,名硯拍賣專場受到眾多收藏者的追捧,2009 年的一場拍賣會上,吳昌碩、沈石友、邵松年銘“和軒氏紫云硯”最終以 548.8萬元的高價成交,創下了當時文人硯拍的世界紀錄。在去年6月北京保利5周年春拍中,一方硯臺以1400萬元成交,打破了硯臺拍賣的世界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