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牛棚藝術村”
香港的當代藝術村最早于1998年的北角油街舊政府物料供應處出現,后因種種原因被迫解散,部分藝術家于2001年遷徙至以往的牛畜檢疫站,坊間簡稱為“牛棚藝術村”,成為由政府出租,民間自治的藝術村。另一方面,位于火炭工業區,原初由藝術學生自發聚集而成的藝術社群則在這十年時間內逐漸壯大,成為每年舉辦一次工作室開放計劃,擁有超過60個工作室、兩百位資深和青年藝術家進駐的藝術社群,命名為“伙炭(Fotanian)”。
在香港這個寸土寸金的地方,官辦和自發的兩種藝術村各自具有怎樣的發展路徑和生態特征,如何支撐著本地藝術的發展?近期香港政府推出的“工廠大廈活化計劃”對本地藝術村將帶來怎樣的影響?香港藝術村的演變歷程對于廣州目前日益發展起來的藝術區、創意園又有怎樣的借鑒意義?
馬爹利·南都藝術沙龍第八期
從伙炭藝術社群到官辦藝術村——香港藝術村演義
2010年6月25日在如意畫廊藝術家講座,主講人梁展峰(Jeff Leung)先生現職香港藝術中心項目經理,身兼策展人和評論員身份,一直從事當代藝術展覽的統籌、策劃工作,書寫相關的觀察、評論文章,熟悉香港本地藝術發展的歷史與現狀。本次馬爹利?南都藝術沙龍將以伙炭藝術社群為主要討論對象,聯絡起官辦和自發兩種藝術村的發展情況,為您帶來香港藝術村近十年來發展歷程背后的大小故事,為關注粵港兩地藝術村發展的朋友帶來香港的第一手相關資訊,是一次十分難得的兩地交流機會。
馬爹利·南都藝術沙龍簡介
工業賦予了城市流動的脈搏,而藝術,則是城市性格的最終體現。作為《南方都市報》最新打造的藝術文化項目,“馬爹利·南都藝術沙龍”每月將舉辦一期,邀請文化藝術圈的名人名仕主講,在輕松的氛圍下,與到場嘉賓一起盡情地談藝、賞藝、論藝……在馬爹利·南都藝術沙龍,藝術是可以呼吸的,觸摸的,甚至細細品嘗的——在名家大師的帶領下,讓我們和來自各個領域的精英人士一起與藝術作進一步的親密接觸——廣州這個神奇的大都市,又將會綻放出如何妖媚的藝術之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