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N2.jpg)
“九天仙子云中現,手把紅羅扇遮面。急需著眼看仙人,莫看仙人手中扇。”不知是哪位高人留下這首小詩,饒有趣味且滿富禪機。說實話,正統乏味的士大夫觀念著實抹殺了太多性靈,幸虧還有些許佯狂避世、特立獨行的風雅人物,他們縱情詩酒、飛揚翰墨,真如九天仙子閃耀云端,即便是若隱若顯中的片刻仰望,也總會讓人滌蕩俗腸,神超物外!
書法史中的“顛張醉素”就是這樣的人物,但是他們的創作略帶有表演的性質,留下的書跡歷來也有爭議。而真正能在不激不厲中抒發胸中逸氣,把書法推向神妙境界的,二王以下,首推五代楊凝式。生于唐懿宗咸通十四年(公元873年)的楊凝式,歷經數朝,享壽82歲。史書中記載他富有文藻、并工顛草,以禮部尚書致仕,后閑居洛陽。洛陽城中數百間寺院的藍墻粉壁不少留有他的書跡。有未曾題者,寺廟僧眾必然粉飾一新,待其落墨。其人恣肆狂逸,所以得了個“楊風子”的別號。關于他的書法,歷代評述甚多,無不交口稱頌,目為神仙中人。我們今天能看到僅有的幾件傳世墨跡,內容多是健身養生、風花雪月、美食珍饈之類,且風神各異,如羚羊掛角難覓蹤跡,其中尤以晚年所書《神仙起居法》(見上圖)最為動人心魄。
《神仙起居法》是古代醫學上一種健身的按摩方法,文體近似口訣。書于后漢乾祐元年(948年),楊凝式時年76歲。此卷草書8行,共85字,縱27cm,橫21.2cm。文曰“神仙起居法:行住坐臥處,手摩脅與肚。心腹通快時,兩手腸下踞。踞之徹膀腰,背拳摩腎部。才覺力倦來,即使家人助。行之不厭頻,晝夜無窮數。歲久積功成,漸入神仙路。乾祐元年冬殘臘暮,華陽焦上人尊師處傳,楊凝式。”后紙有宋代米友仁、元代商挺等人題跋,卷前右下角有明項元汴“摩”字編號。卷前后及隔水上鈐有宋“紹興”、“內府書印”及元明清以來120余方鑒藏印章。此卷最早為宋高宗內府之物,后為賈似道所藏,明代為項元汴所得,至清代乾隆時進入內府。歷代遞藏、綿絡不絕,可以想見其煊赫馳名,為世所珍愛。
此卷看似信筆游弋,東倒西歪,結體運筆全出意外。卻能顧盼生姿,風神跳蕩無不合符晉人法度,蘇東坡贊其書:“自顏、柳沒,筆法衰絕。加以唐末喪亂,人物凋落,文采風流掃地盡矣。獨楊公凝式筆跡雄杰,有二王、顏、柳之余,此真可謂書之豪杰,不為時世所汩沒者。”即便是眼空無物的米芾也稱贊它:“橫雨斜風,落紙云煙,淋漓快目。”
相傳黃庭堅年少時曾游歷伊洛之間,遍覽楊凝式題于廟宇中的書作,多有參悟,還寫了首詩以志仰慕:“世人盡學蘭亭面,欲換凡骨無金丹。誰知洛陽楊風子,下筆便到烏絲欄。“這樣一筆間雜行草,被稱之為“雨夾雪”的書體,與吳道子的畫并稱為“洛中二絕”,后世無數人對其追隨膜拜,卻都少了那份幽約怨憤的難言心境,也少了那種有意無意間營造的萬千氣象,真像在爛柯山中看神仙下了局棋,此后再難覓仙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