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人才在社會生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而在理論界卻一直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文藝人才思想自古就已產生,但都摻雜在文藝學或人才學著作之中。當代中國理論界已有不少專家開始重視文藝人才專題研究,發表了不少論文,但尚缺專著出版。湖南商學院文學院曾耀農教授《現代文藝人才》最近在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意義在于填充現代文藝人才理論研究這一空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引起更多的同行對文藝人才學的興趣與重視。作者認為,青年要想成為文藝人才,必須做到“五多”,即“多看、多想、多寫、多改、多投”,這是切合實際的見解,對讀者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尊重人才,愛護人才,才能留住文藝人才。在文化管理隊伍里,應配備一批懂管理、有文化、有素養的年輕領導者,強化各文藝單位的領導班子。擁有人才是事業發展的第一要素,尊重人才是調動其積極性的強勁動力,愛護人才是以人為本理念的體現。文藝管理者要有尊重人才的博大胸懷,要有愛護人才的善良之舉,這樣才能在旗幟下聚集一批文藝人才,最大限度地留住現有文藝人才,吸引慕名而來的文藝人才。
在中外文藝史上,都有人提出文藝人才應該遠離社會環境而存在,應該在純凈環境之中創造純藝術作品,而不應該受社會環境和經濟環境的影響。這是一種天真的想法,在現實生活中是行不通的。社會環境對文藝人才的影響,既有積極方面,也有消極方面。別林斯基曾說過:“沒有人能超過自然賦予他的能力激發到它的最大程度,也可能削弱和麻痹它,使詩人的成就比可能做到的為小。”文藝人才同樣難以超越他的時代,而只能站在時代的前列,書寫輝煌的歷史。
通過文化創意產業將文藝人才與商業文化銜接在一起,既推動商業文化的繁榮,又提升文藝人才的層次。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所創造的價值不僅僅是經濟上的利益,還有文化上的升華,達到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最大化,也是現代文藝人才實行自我價值的最好舞臺。曾耀農教授這本專著緊跟當前形勢,梳理古今中外文藝人才的成長規律,指明文藝人才的未來方向。
曾耀農,男,1959年生,湖南長沙人,湖南商學院文學院教授、博士、碩導,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所長,主要研究方向為藝術美學與傳播美學、文化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