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文博會“藝術金融戰略創新研討會”在北京舉辦,中華文化促進會常務副主席王石在論壇現場指出,藝術和金融是一對同床異夢的“夫妻”,但藝術金融的根本在金融,藝術僅僅是一種手段或材料。
藝術和金融是同床異夢 “夫妻”
今年,藝術金融的概念異常火熱,但藝術金融到底是什么,該如何嫁接藝術和金融?這些問題都困擾著金融界和藝術界人士。“我認為藝術和金融是一對同床異夢的‘夫妻’,藝術向往美、韻味和形式感,金融則追求財富的升值。總體上看,藝術金融的重點是金融,而不是藝術,藝術變成一種手段或材料,就比如川菜、粵菜都是菜,只是食材和做法不同,藝術金融和藝術與金融的概念不同。” 王石指出。
不可否認,目前藝術收藏的目的更多是為了投資,真假和價格是藏家關注的核心因素。但王石同時也指出,這種情況也在逐漸發生變化,“在我接觸的藏家中,確實最初有人也是為了趕緊賣掉賺錢,但收藏多了后,很多人開始對藝術品產生一種熱愛,越來越不想賣東西,東西越來越多,最后只好建美術館,轉變成文化的保存者。”
重塑鑒定和評估 規范市場秩序
當天現場,還舉辦了中華文化促進會藝術品鑒定與評估委員會(以下簡稱“鑒評委”)的揭幕儀式。據中國經濟網文化產業頻道記者了解,鑒評委由國家文化、公安、工商、科技、海關、司法行政監督機關、國家科技機構、文化藝術機構、高等院校等單位團體及藝術品領域專家和藝術品市場專業人士、民間收藏人士共同組成;設立書畫、玉器珠寶、金屬器、陶瓷、綜合藝術、科技檢測、法律資訊、藝術市場資訊、工藝美術等工作委員會。
在當下,鑒定、評估確實是困擾藝術市場發展的重要因素,社會上雖然有眾多的鑒定機構,但也被屢屢爆出問題,所以,中華文化促進會組建了鑒評委。在論壇現場,王石強調,“第一,一個評估機構他的公信力和權威不是任何人可以賦予的,而是通過自己的行為創造的;第二,現在知識分子在很大程度上發生人格的分化,一方面他是雇員和服務者,另一方面他又是知識分子。但當鑒定藝術品時,專家應該是公共知識分子的角色,不能被錢綁架或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