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錦灰堆”藝術的簡介
“錦灰堆”,又名八破圖也叫“集破、”“集珍”、“打翻字紙簍”等。“錦灰堆”起于元末明初,最早發現在明代的鼻煙壺上,它源自中國傳統本身,并受到西方物質文明的一定影響,非常真實的描繪古代文人雅士書房所常見的雜物。具三維視覺藝術特點的寫實畫法。如:古舊字畫、廢舊拓片、青銅器拓片、瓦當拓片、蟲蛀的古書、廢棄的畫稿以及扇面信札等。這些雜物件件呈現破碎、撕裂、火燒、沾污、破舊不堪的形狀,給人以古樸典雅、古色古香、雅氣橫生、耐人尋味的感覺,有人稱之為“非書勝于書、非畫勝于畫”。因此備受文人雅士的青睞。
“錦灰堆”藝術的發展歷程
清初“錦灰堆”發展到陶瓷上,隨著大量陶瓷的出口在日本、新加坡、臺灣及東南亞都有所發現。后來經畫家移至紙上相互贈送,自我欣賞、成為文人雅士的一種游戲之作。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達到鼎盛,上海藝界專門印發"錦灰堆"潤例,"錦灰堆"作品一度登上各大公司書畫部,藏者可以選購。解放后,終成絕響。
“錦灰堆”藝術匯聚所有書畫結晶
由于繪制“錦灰堆”技術含量高,繪畫者需多才多藝,要善寫真、草、隸、篆以及能模仿各家字體和善畫花鳥魚蟲、山水人物,熟知各種碑拓、青銅器造型、能篆刻各種印章、還要深入了解歷史社會以及歷史中所出現的文物的真是樣貌,構造和章法極為困難,還有富有靈活想象力,等等絕活。制作難度大,耗時之長,勝任者極少,所以日漸萎縮,終成絕響。
繪制“錦灰堆”基本要求:
1、繪制“錦灰堆”必須選用熟宣紙、中國畫顏料、磨墨、毛筆、界尺等用具。
2、繪制圖中所描繪的雜物必須是破、舊、污、蟲蛀、火燒、撕裂狀方能顯出古樸典雅,古色古香、雅趣橫生之趣。描繪書房中可見的雜物,如:古舊書畫、破舊折扇執扇、青銅器拓片、碑拓、蟲蛀的古書、信札、冊頁等都可入畫。
3、繪制“錦灰堆”精通各種畫法,能工能寫。花鳥、山水、人物以及連環畫等。 “錦灰堆”必須善書各種字體,真、草、隸、篆以及古印刷體,善模仿各家書體,做到惟妙惟肖、形神兼備。
4、能篆刻各類印章等雜物。
5、“錦灰堆”布局奇特,看似雜亂無章,實則井然有序,有中國畫的疏密聚散、濃淡干濕,更要相互映襯件件逼真。
6、“錦灰堆”中的雜物應有出處和依據。
7、畫中雜物要畫出破碎、翻卷、重疊、沾污、撕裂、蟲蛀、火燒、煙熏等古舊貌。
8、“錦灰堆”是純手工精心繪制而成。不許粘貼拼湊。
9、“錦灰堆”畫宜小不宜大,十分費工費時,采用工筆的畫法,絲毫不能草率,一般一副作品在2-3個月完成,慢者則半年一張。
傳承譜系
始 祖-——姚華,字重光、號茫夫。貴州省貴陽人,生于清光緒二年,(1876年)卒于民國19年(1930年)。一生主要活動在北京,他在詩文、詞、曲、碑、版及古器的考據和音韻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并得到姚茫夫、郭沫若、鄭振鐸等人至高的稱贊,為陳師曾先生擬漢畫像并題詞,被魯迅先生收入《北平箋譜》。在近代美術史上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第一代傳人——劉葆筠,字竹齋。1901年生于河北涿州,1951年卒于北京。受姚茫父先生影響,精于“錦灰堆”。與齊白石、胡佩衡、王夢白、肖謙中、陳半丁等均為畫友。民國后期先生任職縣委黨部和省委黨部,后被選為國大代表,有清正廉潔之政名。1944年以后居北京,住宅在新街口附近,于齊白石鐵柵老屋為近鄰,故于白石先生交游較多。
第二代傳人——宋翼青,字云程,又名亦卿,1918年生于涿州城西南茂田莊,2007年故世。文學、書法、篆刻受業于周葆生、徐幼宗、劉葆筠,繪畫受教于柳汀先生,為王先生早年弟子。六十年代,經民國名醫吳彩臣先生介紹,得識齊璜大弟子兩石翁王鑄九先生,并與之交游。空有絕世繪畫天才,而困守小城,郁郁不得志。先生早年受柳汀先生畫風影響,以花卉、鳥蟲為主,后得兩石翁心授,筆墨拙樸、典雅而有富貴氣。先生尤擅畫“錦灰堆”(又名八破),受張海若畫風影響,得劉竹齋真傳,其“八破”冠絕當代畫壇而無雁行者。翼青涿州畫友有張曾揚、郭篤民、焦潤之、王恨庚、王自興等,皆涿州畫界俊彥。
第三代傳人——耿玉洲,1945年生于山東淄博市周村區,現居北京。自幼酷愛書畫,長期臨摹芥子園畫傳,曾先后拜畫家陳伯鳴、徐金堤為師,習畫花鳥山水。1992年在周村地區創辦第一所周村業余書畫學校。1993年去中國美術學院專修花鳥專業,從師盧坤峰、葉尚青、朱穎人、閔學林等名家。畢業后專攻海派吳昌碩先師畫風十幾載。1999年拜畫家宋翼青為師學習“錦灰堆”得到先生真傳。近幾年來專攻“錦灰堆”的創作技法,并在不斷學習前人繪畫技法中不斷研發出自己特有的創作技法。成為新中國建立后“錦灰堆”藝術第一位傳人,現為中國書畫界聯合會理事、中國繪畫研究院評委會副主任,國家一級美術師。其作品多次在國內外展出,已成為當今收藏愛好者手中的珍品。
第四代傳人——耿學知,耿玉洲之子,1973年生于山東淄博,號桃源居士、桃花源齋主,人。師法任伯年、吳昌碩等海派文人畫家。94年隨父遷住秦皇島,結識李壯閣、李英、丁寶棟、宋寶順等書畫名家并得其精心指教,并與喬海光、劉宏等青年畫家為友整日研討書畫。2006年隨父耿玉洲學習錦灰堆創作至今。現為中國錦灰堆藝術第四代嫡派傳承人
呼吁書畫,呼吁整個藝術界,呼吁社會,傳承并發揚“錦灰堆”藝術
當“錦灰堆”這三個字映入我眼簾的時候,一切還都是那么淡然。聞所未聞的一種藝術,而且名字是這樣的古怪。出于對藝術的尊重,便聊了起來。看了作品之后,唯一的感覺:這種稀奇古怪的藝術,太凌亂了!可是耿老師依舊耐心的給我解釋,我的好奇心也被勾引了起來。等他介紹完之后,一種崇高感和敬畏感油然而生!與其說是對藝術的敬畏,毋寧說是對“錦灰堆”的崇敬!這種藝術集所有書畫藝術中的精華于一身,博采眾長,加上自己的不斷研究與創新,最終將“錦灰堆”藝術完整的繼承了下來!不僅僅是對藝術的一種熱愛之心,還有自己對“錦灰堆”那份重大責任。發揚“錦灰堆”藝術,無形中成了耿老師生命中莫大的使命!這也是作為一個藝術家對藝術的一種使命和責任!傳承——研究——創新——發揚,是每一個藝術家在追求藝術的道路上都應該秉承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