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齊家文化銅刀的發現與研究
第一節 考古出土的齊家文化銅刀
齊家文化銅刀既有考古發掘獲得的,也有調查采集而來的,器物的發表情況也不一致,有些器物目前還未發表,其中發表的標本也是有些圖文詳盡,有些僅有簡要的文字描述。因此,本文以遺址為單位,先對齊家文化銅刀的出土情況及發表情況作一介紹。
1.甘肅武威皇娘娘臺遺址
從1957 年到 1975 年皇娘娘臺遺址共發掘四次,共發現銅器 30 件。其中前三次發掘中清理窖穴 42 個,房址 2 處,墓葬 26 座,出土銅器共23 件,其中銅刀4件,除 1 件銅錐出土于墓葬外,其他全出土于房址及其周圍的窖穴中。第四次發掘齊家文化墓葬 62 座,房址 4 座,窖穴 23 個,出土銅器 7 件,含銅刀2件,均出土于房址或地層中。
皇娘娘臺遺址出土銅器中發表的標本共 19 件,其中6件銅刀。器型有刀、錐、鑿、鉆、環、條形器,以刀、錐為主目前皇娘娘臺遺址經鑒定的銅器均為紅銅,制造方法多為鍛制。甘肅省冶金工業局化驗室曾對皇娘娘臺遺址出土的1件銅刀和1件銅錐進行過檢測,結果顯示均為紅銅。1981 年北京鋼鐵學院冶金史組對皇娘娘臺遺址出土的 1 件銅刀、3 件銅錐進行了光譜或定量分析,結果顯示也均為紅銅。1997 年北京科技大學冶金及材料史研究所對皇娘娘臺遺址出土的13 件銅器進行了定性分析,均為紅銅,經金相檢驗的 3 件銅器均為鍛制。
銅器是這次發掘的重要收獲之一。共有23件。有刀、錐、鑿、環、還有銅渣和銅
器的殘片。它們多出自加了白灰面住室附近的灰層和窖穴中,也有的出自加白灰面住室和墓葬內。銅刀完整的有2件,另2件為殘片。
(1)發掘的銅刀可分為三式:
I式:由單范鑄造,長條形,表面有磨光痕跡。刃部稍凹,尖端朝上。背部的兩側端,
有凸起的方形小脊,中間略成圓形。這種凸起的背脊,是為了便于鑲嵌柄把而設計的。刀的刃口,具有使用殘缺的痕跡。長約10.8厘米,寬約3厘米,這件銅刀是從厚灰層中發現的。見圖2-1,圖2-2。與此同式的,尚有殘片1件。
Ⅱ式:由捶擊方法制成,長條形,表面有磨光的痕跡。弧刃,前端寬而平斜,后端向內凹入而成弧形的柄把。其背部也微向內凹,兩頭較高。長約11.5厘米,寬約3厘米。
Ⅲ式:由捶擊方法制成,長條形,形制較寬大。刃弧形,尖端銳利朝上。尖端的背部,向內凹成弧形。表面有磨光痕跡。殘存一半,長約6厘米,寬約3.9厘米。見圖2-3,圖2-,4。
圖2-1

(2)發掘條形銅器1件,已殘。長條形,兩面的長邊上,具有凸起的直線圓棱,中間有凸起的折線人字形紋。其形制較為粗厚,一端開有圓孔。模制。長6.7厘米,寬2厘米,用途不明。見圖2-5.

圖2-5.
在甘肅武威皇娘娘臺遺址第四次發掘中發現紅銅制工具7件,其中刀二件,一件為澆鑄,有柄,弧刃,前部上翹,通長18厘米。見圖2-6,圖2-7另一件為鍛制,體扁薄,后端已殘,直背凹刃,殘長6.7厘米。。見圖2-8。
2.甘肅武威海藏寺遺址
1983 年—1985 年,甘肅武威海藏公園修建人工湖時陸續發現了一批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遺物,其出土情況、銅器種類與形制都未介紹,僅知出土銅器 12 件。該遺址中,與這批銅器共出的遺物包含大批玉石器及大量毛坯和半成品,發掘者推測此處為“齊家文化一處玉石作坊遺址”,有無銅刀尚不可知。海藏寺遺址距皇娘娘臺遺址僅有 1.5 公里,兩者都是齊家文化出土銅器數量較多的遺址。
3.青海互助總寨遺址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總寨遺址共發現齊家文化墓葬 10 座,其中 3座墓中隨葬有銅器。隨葬銅器只有刀和錐兩種器型,共出土 6 件,其中 4 件安裝有骨柄。這 3 座墓葬中有少量陶器(雙耳罐、侈口罐)、石器(石刀、石斧、細石片等)和骨器(骨針、骨錐)與銅器伴出,其中M1中還隨葬有羊角 1 對。
銅刀 I式M5:10,形體較寬,一面開刃,刃部有使用痕跡,長13.5、寬2.3、厚0.2厘米。見圖2-9。

II式1件(M7:4)。片狀,兩面開刃,一頭平,一頭卷屈成筒形,中孔可以穿繩系掛。
長11.4、寬1.6,厚0.1厘米。圖2-10。

骨柄銅刀2件。銅刀成片狀。其一長寬1,雙面開刃,一端鑲在獸骨制的柄內。見圖2-11。

總寨遺址出土的銅器未經鑒定,種類比較單一,且多為骨柄復合工具。
4.甘肅永靖大何莊遺址
大何莊遺址發掘房址 1 座,居住面遺跡 6 座,窖穴 15 個,墓葬 82座,發現銅器 2 件,1 件銅匕(F752)和 1 件殘銅片(T30:27)均出土于居址。經北京科技大學冶金及材料史研究所檢測殘銅片為紅銅。
5.甘肅永靖秦魏家遺址
秦魏家遺址共發掘窖穴 73 處,墓葬 138 座,“石圓圈”遺跡 1 處。其中墓葬分布于南部和北部兩處墓地,“南部墓地規模較大,分上下兩層”,“上層墓葬 99 座”,“下層墓葬 8 座”。該遺址共出土銅器 6 件,分別為 1件銅斧、1 件銅錐、2 件銅環、2 件銅掛飾,其中 3 件出土于居址中,3 件出土于墓葬。
1981 年北京鋼鐵學院冶金史組對秦魏家遺址出土的部分銅器作了鑒定,1997 年北京科技大學冶金及材料史研究所再次對秦魏家遺址出土銅6器作了檢測,經鑒定銅錐(T6:2)為鉛錫青銅,銅環(M99:6)為鉛青銅,銅斧(H72:1)、銅飾(H4:1、M19:6)均為紅銅。在制造方法上經金相分析,銅斧為鑄造,銅錐與銅環為鍛造成形。
在兩次檢測中另外兩件銅器,也被歸入到秦魏家遺址,1 件為銅刀(臨夏州博 187),另外 1 件為銅尖(KG730②:27)。
6.青海貴南尕馬臺墓地
尕馬臺墓地出土銅器豐富,資料目前尚未發表。《青海省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對尕馬臺墓地出土情況作了簡要報道,尕馬臺齊家文化墓地共發掘四十多座單人葬和合葬墓,出土有石器、骨器和銅器,銅器出土數量不明,僅知有銅指環、銅泡、銅鏡(M25)器型,是否有其他器型還不太清楚。
據李水城統計尕馬臺墓地共出土銅器 49 件,銅器種類與形制也未作說明。該遺址出土銅器中只有銅鏡經過檢測,鑒定結果為錫青銅。
7.青海西寧沈那遺址
據《中國考古學年鑒(1993)》報道,沈那遺址“齊家文化為主要內涵,另有漢代遺存…(出土)銅器有指環、銅矛…銅矛發現于晚期的灰坑內”《中國文物精華》和一些大型文物展覽會的圖錄上,沈那出土的銅矛年代被定為“齊家至卡約文化”,由于報道中“晚期灰坑”的概念不清,且未提及有無卡約文化遺存,所以有學者對銅矛的年代提出質疑,認為其文化性質還需要考證。該銅矛長達 61.5 厘米,寬 20 厘米,經鑒定為青銅。指環的出土單位未介紹,形制也不清楚。
8.青海同德宗日遺址
宗日遺址 1994—1996 年連續三年發掘中都出土有銅器,器型以指環為主,還出土有“戈形器”1 件該遺址銅器均出土于墓葬中。其中“戈形器”經檢測為青銅,其他銅器未經檢測。該遺址的發掘者認為宗日遺址的文化特征鮮明,具有自己獨特的陶器特征,應命名為宗日文化,并指出宗日文化延續時間很長,在宗日文化遺址中也見有一定齊家文化因素。這種觀點目前還未得到學術界的普遍認同,許多學者將宗日遺址出土的銅器歸入齊家文化的范疇。考慮到宗日遺址出土銅器與齊家文化尕馬臺遺址地域位置與銅器特征都很接近,本文也暫將宗日遺址出土的銅器列入齊家文化銅器。
9.甘肅積石山縣新莊坪
1989 年甘肅省博物館對積石山縣新莊坪遺址進行了全面調查,采集到大量的石器、陶器和銅器。其中銅器共采集 12 件,器型有銅刀(1 件)、銅泡(6 件)、銅鐲(5 件)。其中銅刀殘。長約2厘米、寬2厘米、厚0.07厘米。
調查報告中發表了 1 件銅泡和 2 件銅鐲的器物圖,其他器物無圖說明,形制不清。該遺址出土銅器只有一件銅泡經X射線熒光分析為銅錫合金,其他未經檢測。
10.甘肅臨夏魏家臺子遺址
1976 年在臨夏回族自治州文物普查中,在臨夏魏家臺子東側齊家文化遺址的灰層中采集到一把骨柄銅刀,刀柄由動物肋骨磨制而成,刀柄末端已斷失,殘長7.2、寬1.6、厚0.2-0.5厘米,略呈弧形,由動物肋骨磨制而成。柄側開槽,銅刃鑲嵌在槽內并加粘合。銅刃長4,7厘米,刃口鋒利。見圖2-12。經過長期埋于地下并經水浸蝕,銅刃與骨柄仍粘著牢固.與銅刀同時采集到的遺物還有骨針、骨匕、骨鏃、鉆孔石刀、石斧、石鑿等,此外還采集到雙大耳罐、高領雙腹耳罐等陶器的殘片。該銅刀經鑒定為青銅。

11.甘肅廣河齊家坪遺址
齊家坪遺址未發表專門的報告,但銅器出土情況在一些研究文章中都有提到。該遺址出土素面鏡和空首斧各一件,其中銅鏡(M41)出土于墓葬,空首斧(F1:1)出土于居址。經激光光譜分析銅鏡為青銅,銅斧為紅銅。近年有學者還發表了該遺址出土的 1 件人面匕首,經鑒定為青銅,但出土情況不明。
12.甘肅廣河西坪遺址
該遺址齊家文化墓葬中出土銅刀 1 件,由于該遺址發掘報告沒有發表,其伴出器物不詳。該銅器雖未發表器物圖,但嚴文明先生對其有過描述,“通長 18.3,柄長 7 厘米”,可見為一帶柄銅刀,經北京科技大學冶金及材料史研究所激光光譜、X熒光及金相分析,該銅刀為紅銅鑄造而成。
13.甘肅岷縣杏林遺址
1982 年甘肅省岷縣文化館對杏林遺址進行了調查,采集到了大量陶器、骨器、石器和銅器。該遺址包括“馬家窯類型—齊家文化—寺洼文化三個文化發展階段,最主要的遺跡遺物都具有齊家文化的特征”。此次調查采集到銅器 2 件,紅銅刀1件。鑄成,刀呈弧形,刃部有使用殘跡,把端有一小耳系穿繩用。長22、刃寬3、把長9.5、厚0.7厘米。見圖2-14。件空首斧,口部有 1 耳,也為紅銅鑄造而成。

14.甘肅康樂商罐地出土 1 把環首刀,見圖2-15,圖2-16。

商罐地出土。照片拍攝自2008年甘肅省博物館“絲綢之路文明展”。刀長18.6厘米,刀寬2.9厘米,刀厚0.2厘米,經鑒定為青銅。

15.甘肅臨潭陳旗磨溝齊家文化遺址,2008年7~11月,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學文化遺產與考古學研究中心聯合開展工作,對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臨潭縣境內水庫淹沒區的磨溝遺址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共清理各時期墓葬351座,出土大量隨葬陶器以及石器、骨器、銅器等。銅器見于少數墓葬,種類有削、泡飾、耳墜、月牙形項飾及小型管、環等,多為裝飾品。另外,還發現有個別耳環類金器及復合型裝飾品。總體來看,隨葬品中生產工具相對較少,器類比較單一[1]。部分銅器2010年5月曾在甘肅省博物館公開展出,其中有齊家文化銅刀一件,見圖2-17。出土銅器 100 件以上,已接近或略超過之前已知齊家文化銅器的總和,是迄今所知齊家文化遺址中出土銅器最多的[2]。有研究人員使用便攜式 X 射線熒光能譜合金分析儀對來自該遺址的 46 件銅器進行了無損檢測,其中包括3件銅刀和一件木柄銅刀[2],并公布一件銅刀照片。見圖2-18。

目前為止,齊家文化出土銅器遺址共有 15 處,集中分布于黃河上游、大夏河、洮河、湟水流域以及石洋河上游地區,齊家文化東部地區目前為止尚未發現銅器。據統計齊家文化出土銅器已超過 230 件,銅器器型包括刀、斧、錐、鉆、匕首、指環、手鐲、銅泡、銅鏡等,其中以工具為主,銅刀共計出土22把。
[1]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學文化遺產與考古學研究中心.甘肅臨潭縣磨溝齊家文化墓地[J].考古.2009(7):10-17.
[2] 徐建煒. 甘青地區新獲早期銅器及冶銅遺物的分析研究. 北京科技大學2009屆碩士畢業論文.
第二節 民間收集的齊家文化銅刀
在蘭州,專題收藏研究齊家文化銅刀的收藏家有多位,幾十年來,共收藏齊家文化銅刀數十把,經蘭州大學文物鑒定研究中心確認的有20把,分別介紹如下:
1. 復合柄刀 長13.08厘米,刀寬2.60厘米,刃長11.02厘米,柄長2.06厘米,脊厚0.3厘米,重量為46g。單合范鑄造。見圖2-19。
圖2-19
2.復合柄刀,全長12.03厘米,刀寬2.78厘米,上刃長5.5 厘米,有使用痕跡。下刃長9.55厘米,柄長2.48厘米,脊厚0.4厘米,重量為39.8g。單合范鑄造。見圖2-20。

圖2-20
3.復合柄刀,全長9.30厘米,刀寬2.14厘米,上刃長6.0 厘米,有使用痕跡。下刃長7.10厘米,柄長0.22厘米,脊厚0.28厘米,重量21.7g。單合范鑄造。見圖2-21。

圖2-21
4.復合柄刀,全長9.16厘米,刀寬2.41厘米,上刃長5.3 厘米,有使用痕跡。下刃長6.66厘米,柄長2.50厘米,脊厚0.30厘米,重量27.1g。單合范鑄造。見圖2-22。

圖2-22
5.復合柄刀,全長11.20厘米,刀寬2.53厘米,刃寬0.45厘米,柄長2.75厘米,脊厚0.4厘米,重量33.1g,單合范鑄造。見圖2-23。

圖2-23
6.復合柄刀,全長10.0厘米,刀寬2.53厘米,刃長8.07厘米,柄長1.97厘米,脊厚2.07厘米,重量27.2g,單合范鑄造。見圖2-24。

圖2-24
7.復合柄刀,全長8.55厘米,刀寬2.09厘米,刃長6.46厘米,柄長2.09厘米,脊厚0.4厘米,重量31.4g,單合范鑄造。見圖2-25。

圖2-25
8.復合柄刀,全長12.10厘米,刀寬2.59厘米,上刃長5.5 厘米,有使用痕跡。下刃長9.12厘米,柄長2.98厘米,脊厚0.30厘米,重量39.0g,單合范鑄造。見圖2-26。
圖2-26
9.復合柄刀,全長13.85厘米,刀寬2.90厘米,上刃長6.0 厘米,有使用痕跡。下刃長10.45厘米,柄長3.4厘米,脊厚0.43厘米,重量54.4g,單合范鑄造。見圖2-27。
圖2-27
10.復合柄刀,全長13.00厘米,刀寬2.62厘米,刃長10.40厘米,柄長2.60厘米,脊厚0.30厘米,重量4.03g,單合范鑄造。見圖2-28。
圖2-28
11.復合柄刀,全長12.55厘米,刀寬2.44厘米,上刃長5.5 厘米,有使用痕跡。下刃長9.20厘米,柄長3.35厘米,脊厚0.30厘米,重量33.5g,單合范鑄造。見圖2-29。

圖2-29
12.復合柄刀,全長16.50厘米,刀寬2.77厘米,上刃長7.0 厘米,有使用痕跡。下刃長13.50厘米,柄長3.00厘米,刀背厚0.60厘米,重量51.2g,單合范鑄造。見圖2-30。

圖2-30
13.背嵌復合柄刀,刀長11.0厘米,刀寬2.77厘米,刃長6.46厘米,背突長1.2厘米,刀厚0.3厘米,重量37.4g。單合范鑄造。見圖2-31。
圖2-31
14.背嵌復合柄刀,全長11.60厘米,刀寬1.72厘米,背突高1.35厘米、1.20厘米,背穿高0.90厘米,背穿寬1.60厘米,重量29.6g,單合范鑄造。見圖2-32。

圖2-32
15.復合柄刀,全長11.80厘米,刀寬2.36厘米,刃長9.40厘米,柄長2.40厘米,刀背0.60厘米,重量58.6g,工藝為合范鑄造。見圖2-33。
圖2-33
16.復合柄刀,全長14.70厘米,刀寬2.69厘米,刃長11.0厘米,柄長3.0厘米,刀背厚0.40厘米,重量62.1g,工藝合范鑄造。見圖2-34。
圖2-34
17鼻鈕刀,全長15.30厘米,刀寬2.12厘米,刃長8.0厘米,柄長7.30厘米,刀環寬1.4厘米、高1.0厘米,刀背厚0.54厘米,重量47.0g,工藝為合范鑄造。見圖2-35。
圖2-35
18鼻鈕刀,全長16.50厘米,刀寬2.10厘米,刃長10.50厘米,柄長6.0厘米,刀環寬1.5厘米、高1.0厘米,刀背厚0.43厘米,重量55g,工藝為合范鑄造。見圖2-36。
圖2-36
19.三弦紋復合柄刀,全長19.40厘米,刀寬4.13厘米,上刃長13.0 厘米,有使用痕跡。下刃長15.50厘米,柄長3.90厘米,刀厚0.66厘米,重量173.4g,工藝合范鑄造。見圖2-37。
圖2-37
20.鏤空三角紋刀,全長19.60厘米,刀寬2.75厘米,上刃長5.0 厘米,有使用痕跡。下刃長11.0厘米,柄長8.60厘米,刀背厚0.42厘米,重量63.2g,工藝為合范鑄造。見圖2-38。
圖2-38
甘肅省博物館:《甘肅武威皇娘娘臺第四次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978年4期。
青海省文物管理處考古隊:《青海省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1949—1979)》,1979年。
李水城:《西北與中原早期冶銅業的區域特征及交互作用》,《考古學報》2005年3期。
《中國文物精華》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文物精華》,北京,1997年。
a.青海省文物管理處、海南州民族博物館:《青海同德縣宗日遺址發掘簡報》,《考古》1998年3期。
b.格桑本等:《宗日遺址文物精粹論述選集》,四川科技出版社,1999年。
李水城:《西北與中原早期冶銅業的區域特征及交互作用》,《考古學報》2005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