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鏡是中國文物的一個重要門類,又是價值很高的文物藝術品。
現代考古學在中國的發展,給中國銅鏡研究提了科學的基礎。上世紀五十年代迄今,全國田野考古工作中發現了大量銅鏡,隨著改革開放大規模建設,更是出土發現以前未曾發現的銅鏡珍品,大大拓寬了研究的視野。例如中國銅鏡的始源問題,傳統上只追溯到漢,秦鏡惟見傳說,后來上延到戰國,對于春秋以前的鏡尚無所知。安陽出土的一面商鏡,很多人表示懷疑?,F在我們不僅證實了商周的鏡,還把銅鏡起源推前到公元前二千年的齊家文化時期。大家知道,在世界文明史上鏡的出現甚早,新石器時代已經作為銅鏡前驅的石鏡,如土耳其恰塔爾休于遺址出有黑曜石鏡,磨制光潔,系女子的隨葬品,早在公元前六千年。銅鏡在伊拉克巷什遺址出現,約屬公元前兩千八百年,在埃,伊朗,巴基斯坦等地,也早于公元前兩千年。中國銅鏡的肇端,年代正與之相當。

圖一

圖二
上面提到的外國古代銅鏡,共同的特點是有柄。美洲古代文明的一些鏡,形制也是那樣。中國以及鄰近地區的銅鏡則不然,齊家文化的鏡已經在背面設紐,用以穿系,形成了一種特殊的傳統。

圖三

圖三
一、齊家文化銅鏡的考古發現
1975年甘肅省廣河縣齊家坪齊家文化墓葬出土一件素鏡,圓形,背面中央有橋形紐,鏡面有光澤,素面無紋飾,直徑6cm,厚0.3cm。
1976年青海貴南縣尕馬臺25號墓出土。(圖一)圓形背面正中的紐已殘,邊緣有兩個小孔可以系繩。紐座與外緣飾凸弦紋,主紋作七角星狀。七角星以外的空隙處,飾斜線紋,狀如地紋。直徑8.9cm,厚約0.3cm,重109g。經化驗,銅錫含量之比為1:0.96。
以上為考古挖掘資料所得實物及數據資料。

圖四

圖四
二、齊家文化銅鏡的官方及民間收藏。二O一四年七月孔星祥先生考察臨夏馬家窯文化林家遺址時講了一段活,"一九八三年初春的一天上午,甘肅省臨夏籍一青年在北京將一面古老的銅鏡交到史樹青先生手里,史樹青即刻請孔祥星先生鑒定,經確定為齊家文化七角星幾何紋鏡,國家獎勵該青年350元,出土于甘肅臨夏,"(圖二)國家將此鏡命名為“中華第一鏡”,現收藏于國家博物館。

圖五

圖五
同樣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蘭州徐富元先生在甘肅臨夏購得齊家銅鏡一面,當時缺乏常識,未歸集資料。(圖三)上世紀九十年代臨夏籍收藏者將二面齊家銅鏡帶到北京。進入新世紀甘肅平涼一收藏愛好者將一面齊家文化銅鏡捐獻給上海博物館。二0一四年七月十四日孔祥星先生在甘肅臨夏考察馬家窯文化遺址時,走訪了陳光華先生,了解了所收藏的齊家文化青銅,并上手細鑒,其中有四面齊家文化銅鏡發現于甘肅臨夏。(圖四,圖五,圖六,圖七,)二O一五年在英國倫敦拍賣會上出現一面齊家文化銅鏡,據說出土于青海,由成都大學一教授購得并收藏。二O一七年在甘肅臨夏積石山縣一收藏者有一面齊家文化銅鏡,也發現于甘肅臨夏。(圖八)截止目前,估計官方及民間收藏超不過二十面,數量有限且基本出土并發現于甘肅臨夏為中心的有限范圍內。

圖六

圖六
二、筆者收藏的四面齊家文化銅鏡,圖四直徑13.3cm,厚0.31cm,圓形,主題紋飾分三圈,內圈密集線紋狀;中間一圈簡約斜線紋狀,外圈不是密集斜線紋裝。中間有凸起橋狀紐,出土時已變形弓起,整個鏡身銹飾嚴重;金屬比例未做檢測。
圖五,直徑13cm,厚0.4cm,整體紋飾與圖一相同。
圖六,最大直徑13.5cm,厚0.3cm,主題紋飾有別與已知齊家文化銅鏡,分三圈,中間為凸起橋紐,有一圓圈,二圈套內圈,三圈分相連的水波紋,外緣飾39個珠點紋。

圖七

圖七
圖七,最大直徑10cm,厚0.3cm,有凸起的圓形紐,中間飾一圓圈,紋飾簡單。
此四面銅鏡收集于甘肅臨夏縣,出土地不詳。

圖八

圖八
三、齊家文化銅鏡的鑄造方法與金屬檢測。
從發表的相關齊家文化遺址出土報告表明:齊家文化青銅在制作工藝上有鍛造和范鑄兩種,但多為一筆帶過,今人不解。由于齊家銅制品的銅質與其制作工藝密切相關。目前只有見到鑄造銅鏡,二O一六年曾經見過一面鍛造的齊家文化刻劃七角紋銅鏡,(圖九)圖片但未上手不敢忘言。

圖九



作者陳光華與劉亞諫先生
以前對齊家銅刀在蘭州大學做過金屬檢測分析。但由于齊家文化銅鏡的稀缺性,只能目測分析,早期銅鏡,尤其是素面小鏡,自然紅銅為主,到后期加錫,鎢,鉛及坤青銅等,鏡面泛光。
由于齊家文化銅鏡發現極少,又缺乏科學金屬檢測,只能做探索性研究現拋磚引玉,望各位大家斧正。
主要參考資料:
中華歷代銅鏡鑒定(周世榮著)
齊家文化銅刀研究(陳光華)
劉亞諫講銅鏡。(劉亞諫)

陳光華先生
作者:陳光華,中國文物學會青銅器專業委員會理事,全國工商聯民間文物藝術品商會理事,全國工商聯民間文物藝術品商會馬家窯文化彩陶研究會常務副會長,秘書長。國家文物藝術品鑒定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