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時代的許多器物的造型都可以追溯到石器時代,青銅武器也不例外。
我們認為青銅鉞本身確像斧型,它應于石器時代的石斧。石斧早在舊石器時代的早期就已經出現了。在青銅時代,生產上除仍使用石斧外,也較大量地制造銅斧。并從石斧衍生出了似斧的銅鉞。因銅鉞造型與石斧造型有著淵源關系,故銅鉞與銅斧在形狀上也有著一定的相似之處,也是自然的。

梁鑒先生與筆者
一、在功能上斧、鉞都可作為武器和刑具用。文獻中不乏斧,鉞連用的例子,例如:“賜張斧鉞征伐”,“開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鉞。”
二、青銅斧、鉞在造型上也有相同處。實物中有一種寬身、弧刃、圓銎或方銎的銅斧近似同類型的銅鉞。一般說近似銅鉞的斧,刑體都是比較小的刃部也較鉞刃為窄。《左傳昭公十五年》疏。在解釋鉞與斧的關系時說:“鉞大而斧小”僅說明了兩者有著大小之別,而沒有提到形制上也必須是相同的,而恰恰后者是關鍵所在,斧、鉞兩者在形制上首先是一致的,是能根據大小,確定斧還是鉞。文獻說“鉞大斧小”僅僅應該指形式相同的斧、鉞而言,決不能包括斧與鉞的其他各種不同的形式。

從它們的造型看,銅斧主要有兩種類型,一種是體較長,刃平直或略呈弧形,圓銎,另一種兩側近刃部較長或呈弧形,圓銎或長方形直銎,直刃或弧刃還似現代斧。圓銎斧的炳橫裝,直銎斧的炳直裝,使用時用兩手把握,這兩種斧很易與鉞區別,商周時代的銅鉞形式也很多,但最多見的一種,一般為薄身,弧形刃,肩部有三穿,鉞身中部有的有一圓孔,以直內入木。鉞手與鉞刃相平行。將上和捆縛在兩穿上,或與鉞身上的孔相聯結。從功能上看,斧鉞除可作為武器和刑具外,銅斧主要作為生產工具,砍伐荊棘樹木,銅鉞作為典禮和出行時的儀仗用具。
三、齊家文化時期的斧鉞
齊家文化是位于黃河上游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至青銅時代早期的文化,1924年,由瑞典地質學家,考古學家和探險家安特生,發現于甘肅廣河縣齊家坪而得名。

作者陳光華先生在西北民族大學與房少新教授講齊家文化青銅
1945年夏鼐先生以甘肅廣河陽洼灣墓地兩座齊家文化墓葬填土中發現的馬家窯文化彩陶片為依據,從層位上確定了齊家期相對年代晚于馬家窯時期對安特生的分期提出了質疑。1947年裴文中調查甘肅史前遺跡,首次提出了齊家文化的命名。上世紀60年代中期-80年代,伴隨著大量考古發現,步入了對齊家文化的全面,深入研究時期。張忠培先生《齊家文化研究》一文的發表,將齊家文化分為“三期分段”,為以后齊家文化研究提供了一個坐標。文中對甘肅皇娘娘臺等遺址出土年代與同器的年代也作了細致的分析,提出齊家文化“獨立走了純銅-青銅”冶銅技術的發展過程。
齊家文化斧鉞形成與中國青銅器發展一脈相承,從石質到銅質,從農具到兵器,從實用器到禮器,齊家文化青銅也是我國最早的青銅之一,也是華夏文明和人類文明的重要標志。

圖一

圖一
圖一、玉鉞,玉質墨黑色,屬甘肅馬寨山玉料,發現于甘肅臨夏的東鄉縣,縱 11 cm,寬 8cm,厚 2 cm,有孔。

圖二
圖二、銅鉞,青銅質,有孔,體扁狹,兩側直線連接,刃部薄,孔下有直線紋,未經使用,當屬禮器。高10.4 cm,厚10.5 cm。發現于甘肅廣河縣。

圖三
圖三、銅鉞,青銅質上穿孔以上有兩銎,銎有三角紋。刃圓弧型,最大寬11cm,高12 cm。發現于蘭州市紅固區。

圖四
圖四、銅鉞,傳世品,青銅質,上穿孔上有銎,直刃型,寬6.8 cm,高10.5 cm。發現于甘肅臨夏市。

圖五
圖五、青銅斧,雙耳,體長呈圓,刃圓弧型,寬6.5cm,高12 cm。發現于甘肅臨夏市。

圖六
圖六、青銅斤,寬刃,中部飾一直線,直線下有凹進去雙眼紋飾,直線上中有固定穿孔。刃寬7 cm,高13 cm。發現于青海省。
主要參考資料:
《中國青銅器》馬承源
《青銅鉞的初步研究》張忠培
《齊家文化銅刀研究》陳光華
作者:陳光華,中國文物學會青銅器專業委員會理事,全國工商聯民間文物藝術品商會理事,全國工商聯民間文物藝術品商會馬家窯文化彩陶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國家文物藝術品鑒定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