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馬家窯文化前期(包括石嶺下類型和馬家窯類型)的陶塑人像,多數還是女性的形象,男性形象僅占少數。甘肅秦安寺嘴1975年出土人頭形紅陶瓶(圖一)屬距今5100年前的石嶺下類型遺物,瓶高26厘米,器表施橙黃色陶衣,瓶口塑一個額上有短發、耳垂有穿孔的人物。眼眶用泥條圈貼而成,顯得炯炯有神。青海大通后子河馬家窯類型墓地,1978年出土一件人像陶甕,夾砂黃陶質,器身已殘,器肩部位堆塑著一位淺浮雕的女孩形象,像高11.5厘米,五官錐劃而成,體型瘦弱,神態悲傷,頭側垂發辮,整體作揮臂邁步狀。這件人像陶甕可能是為裝斂一位夭折女孩而特制的。此外,傳為甘肅出土的一件馬家窯類型旋渦紋彩陶勺,柄端捏塑成人頭,嘴巴旁邊繪黑圈,頗似有胡須的男子頭像。這種男女塑像共存的狀況表明:甘肅、青海地區在馬家窯文化前期,氏族公社尚處在由母系向父系過渡的劇烈變革階段。馬家窯文化后期(包括半山類型和馬廠類型),伴隨著父權制的確立,裝飾在陶器上的人物,幾乎都是男子的形象。甘肅東鄉、寧定等地出土的 3件半山類型人頭形器蓋,或在嘴巴及兩腮部位畫著胡須,或在臉上畫著黑色的直線紋和鋸齒紋,形貌獰猛,論者稱之為古代黥面文身習俗的寫照,或系裝扮成野獸的獵人頭像,而按照當時的社會分工,狩獵是男子的職業。此外,青海樂都柳灣馬廠類型墓地出土一件人頭形器口彩陶壺,塑造了一位中年男子閉目養神的模樣。上世紀70年代中期,青海樂都柳灣曾出土一件引人注目的人像彩陶壺,屬距今4000多年前的馬廠類型遺物,作者運用浮雕與彩繪相結合的手法,在壺頸和壺腹上部,堆塑著一位正面站立的裸體人像,不少研究者根據人像嘴旁涂黑彩和乳房很小等特征分析,認為是男子形象,反映了當時流行男性崇拜的習俗;但是從刻畫的性器官形狀來看,有的研究者又認為是女性的形象,或認為兼有男女兩性特征的復合體。(見彩圖人像彩陶壺(馬家窯文化)青海樂都柳灣出土)。而臨夏市博物館所藏(圖二)這件人頭形陶器為泥質紅陶,捏塑而成。面部長6.5厘米,寬6.5厘米,頭頂至后頸長5.5厘米。頭面基本完整,彩稍微有脫落。該器物頭內中空,表面略磨光,施黑彩,窄額長臉,橢圓形眼 ,繪有眉毛,眼窩深陷,高鼻有鼻孔,雙耳較長,呈半圓形 ,雙耳有小孔;大嘴微張,發式為直發,中分。其頭發、眼輪廓線、嘴輪廓線均為黑彩繪就。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雙眼下方臉頰上的雙直線條,仿佛是奪眶而出的眼淚 ,這在當時的彩陶的禮儀象征意義是,表現以淚水(臉上的線條)澆灌土地的“哭神”。而鼻孔下面的兩條豎直線,猶如涕零不止,更是加重了悲傷氣氛的渲染。

圖一

圖二

圖二
二,中國進入青銅之前,有一個漫長的技術和經驗積累過程。甘肅東鄉林家馬家窯類型遺址中則發現過青銅小刀,甘肅永登蔣家坪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遺址中,也發現過青銅小刀。齊家文化時期,人類已進入奴隸社會,產生了階級,甘青地區冶銅業已很發達,部落生產力隨著銅質農具的出現而向前推進,齊家文化晚期坤青銅,鉛錫青銅已大量提煉。奴隸對奴隸主的順從,崇拜,再到萌芽時期對自然崇拜及初期神的崇拜。從陶器人形紋到青銅人頭形器物,經過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從發現的幾件人頭形青銅掛飾可以發現倪端。從這幾件青銅人頭形掛飾,(圖三)(圖四)(圖五)猜側應該是部落頭領權力的象征,也是對神的崇拜。

圖三

圖四

圖四

圖四

圖五

圖五
主要參考資料:
中國青銅器 馬承源
齊家文化銅刀研究 陳光華
臨夏市博物館藏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人頭形彩陶器蓋 馬玉香
圖一圖二圖三,網絡下載,表示謝意

作者陳光華接受采訪

作者陳光華
作者:陳光華,中國文物學會青銅器專業委員會理事,全國工商聯民間文物藝術品商會理事,全國工商聯民間文物藝術品商會馬家窯文化彩陶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國家文物藝術品鑒定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