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白堤一路向西,眼前是一片黛瓦粉墻。穿過一座月洞門,扶疏的樹影、婉轉的鳥鳴,摩崖石刻間遍布蒼綠的苔蘚,亭臺石坊間,鵝卵石鋪就的小路隱隱凝出水露……這里,就是聞名海內外的印學團體西泠印社的孤山社址。
走進孤山社址,鏤空的圍墻將園外的西湖垂柳青山借入園內;曾經的會友大堂如今陳列著諸多藏品和待出售的印石;柏堂前是亂石圍就的水池,里面養著艷紅的金魚;回廊上展示著明清至現代名家的刻石。對于大多數游人來說,這只是西子湖畔一座清雅的園林,然而在中國近現代文化史上,這座園林卻是海內外無數印人心中的“圣地”。
1904年,浙派金石書畫家丁仁、王禔、葉銘、吳隱在孤山南麓西泠橋畔發起成立專業社團,“人以印集、社以地名”,取名曰“西泠印社”。歲月滄桑,西泠印社逐漸從籍籍無名的雅士團體攀上了印學社團的巔峰作為我國研究金石篆刻歷史最久、影響最廣的學術團體,西泠印社也因其在國際印學界的崇高地位,被贊為“天下第一名社”。
2009年9月30日,以西泠印社為主要申報單位和傳承代表組織的“中國篆刻藝術”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經審議通過,成功入選2009年《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是西泠印社繼國家級社團、國家級博物館、國家級文保單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中國馳名商標后取得的又一重大稱號,這同時標志著西泠印社作為國際印學中心的地位得到了世界范圍內的權威認可。
作為杭州市首批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單位,在體制改革前,西泠印社社團、孤山社址、經營部門、出版社、事業單位對外都稱“西泠印社”,公益性文化事業與經營性文化產業混在一起,社團、事業、產業無法按照各自的規律運作,各種資源要素陷于內耗而無法形成合力。重塑發展主體,明晰主體界限已經成為西泠印社各項工作向前發展的關鍵,改制就這樣開始了。
在保持社團性質的同時,一方面,直屬杭州市委的管理機構西泠印社社務委員會成立,負責協調管理西泠印社的日常事務,承擔起公益性文化事業建設職能,如文物保護、品牌保護、公益性教育培訓等。另一方面,西泠印社以藝術品行業為主線,努力提升傳統產業的規模、檔次和水平,在鞏固印泥、裱畫、篆刻等傳統項目的同時,積極涉足新的領域,投資新建了出版社、文化藝術發展有限公司、拍賣有限公司鑒定評估中心等一系列新型公司主體。通過吸收社會資金,以有償許可、統一管理品牌使用權的方式,西泠印社逐步形成了一條以品牌和資產為“雙紐帶”的產業鏈。
2008年2月1日,西泠印社集團有限公司成立。這是西泠印社體制改革的階段性標志。至此,社團、事業、企業3大類主體最終得以確立。
2011年,西泠春拍以15.2億元人民幣的總成交額、89.5%的總成交率,創下中國南方藝術品市場的最高紀錄。
作為西泠印社產業類主體的一支生力軍,西泠印社拍賣有限公司自2004年成立以來,短短7年間已經成長為國內藝術品拍賣業的后起之秀。從2005年至今,西泠拍賣連續創造、刷新并保持著中國南方藝術品拍賣的最高紀錄。其強勢崛起為西泠印社產業全面進軍藝術品市場找到了突破口,同時也改變了中國藝術品市場的地域格局,使杭州成為繼北京、上海之后又一個中國藝術品交易重鎮。
收益之后便是反哺。統計顯示,改制至今,由西泠印社品牌衍生出的“西泠拍賣”、“西泠出版”、“西泠鑒賞”等公司反哺力度逐年加強,西泠印社品牌建設逐步走上了良性發展軌道。2004年以來,印社先后成功舉辦了吳昌碩先生誕辰160周年紀念活動、西泠印社篆刻藝術評展等10余個大型藝術活動,連續舉辦了多屆以篆刻為主題的比賽,賽區遍布海內外多個國家和地區,大大提高了印學在國內乃至國際上的影響力。
在新的歷史發展時期,以文化培育產業,以產業反哺文化,在社團、事業、企業三大主體的共同努力下,西泠印社走出了一條公益性文化事業整體改革與經營性文化產業轉企改制兩條主線并行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