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到了唐宋時期,是一個高峰。先前的中國畫是畫匠畫工為主,文人極少參與,書畫作品更多的是作為裝飾或者政治宣傳表彰作用。但是在兩晉時期,史籍中已經有星點記載文人特別是一些書法家已經用書法的筆法創作一些繪畫作品,但是尚未形成風格和產生一定影響。隋唐的政治大統一,為經濟文化的繁榮創造了良好的政治基礎,科舉制度的實行和詩文取士也為文人特別是詩人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發展方向。文人地位升起和群體規模的不斷壯大,帶動整個文學藝術的空前發展。詩詞文章,書畫藝術在唐代飛速發展,繪畫在唐朝與文人階層接觸越來越多,同時也出現了越來越多文人從事繪畫創作活動,并形成一種風氣,特別是王維以后,作為中國文人畫的鼻祖,王維不是第一個畫畫的文人,張衡,王羲之父子,根據歷史文獻記載,都是繪畫界頗有名聲,但是王維的影響遠超前代,王維在文人墨客,遷客騷人中的文學地位,引導了一大批文人墨客開始關注,甚至主動從事繪畫的創作,“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不僅成了文人作詩一個境界追求,也是山水繪畫的一種境界追求。
文人墨客憑借良好的書法功底和深厚的傳統文化基礎(以儒家經典為主,宋以后以五經四書為主),古人從小開始練習書法,識字,儒家經典學習,從此正式把繪畫藝術從工匠畫匠的作坊正是帶入了文人的書房,自此,中國畫開始了與文人的不解之緣。繪畫給文人墨客帶來一種詩詞文學之外的藝術形式;文人墨客給繪畫這種藝術形式賦予了一些新的內容,創作形式從先前的畫壁,布帛等,逐漸轉為以宣紙,筆墨為主,同時也賦予了中國畫以新的內容-思想性,除了在繪畫創作把書法用筆體現在藝術創作中,同時也把中國文化的一些傳統思想包括哲學思想融入到繪畫藝術創作中,真正把中國畫從邊緣藝術上升為一種思想性藝術性更高的藝術形式。在藝術形式上,文人墨客對于繪畫影響就是在極大程度上推動了中國寫意繪畫的發展,兩宋以后中國文人為主題繪畫藝術幾乎全部就是中國寫意,無論是山水,還是花鳥,中國工筆畫除了皇家畫院幾乎完全被摒除,整個社會難得一見工筆畫了,都是寫意畫的天下。這是文人墨客的極大的文化影響。中國畫在文人墨客參與基礎上的繁榮,也意味一種趨勢,文人的胸懷的視野也影響著繪畫藝術的發展。記得陳傳習有文字說中國文人,先秦兩漢文章是經天緯地,內容是天下道德,唐人范圍縮小,但還是國家道德,宋人就是一山一寺,元明就是一室一齋,及至清人便是一草一木。文人墨客創作題材的不斷縮小,很多時候其實就是文化視野的縮小和胸懷的變化。早期文化以天下,教化,道德為己任,胸懷天下,氣勢恢宏,隨著時代發展,文人地位雖然提高,但是更多的是附屬于從屬地位,服務政府皇帝,沒有自己的獨立性和獨立政治地位,所以被閹割了是太監,但是思想被閹割了的就是文人墨客,特別是兩宋滅亡,有骨氣的文人都殉了國,留下不是殘延茍喘,茍活性命的遺民逸民,就是賣身求榮,飲辱求全的文人騷客,沒有了漢民族的驕傲和大中華的自尊,自然在屈辱中少了一種氣魄。
明朝朱元璋農民式簡單粗暴直接的特務政治,更把中國文人的唯有一點骨氣和耿直也抹殺殆盡,從此文人墨客就成為了弱不禁風,手無縛雞之力的秀才,不僅心理弱勢,身體形體也被摧殘。清王朝不僅再次強暴了中國文人特別是漢民族的自尊,侮辱了漢民族的尊嚴,同時通過殘酷的文字獄,把中國文化里的文人墨客耿直和社會責任機會再次刷洗一空。文人墨客為主體的中國畫,可以說創作題材,也從關心天地萬物,轉為身邊的草樹花木和房宅田林,甚至是關心個人情感小世界。陳淳,徐謂,唐寅,八大,揚州八怪等就是一群失意文人的代表,不如說是一群被閹割的,正在藝術里釋放個人壓抑情感的落魄文人。文人視野和胸懷的不斷縮小局限化,也把中國繪畫特別是文人畫寫意畫帶入了一個狹隘的天地。因此中國畫的未來發展不在于技法技巧,這些都是形式層次方面的,深層次的原因是藝術家的視野,胸懷,獨立的人格和社會責任感。思想境界沒有改變,中國人到哪里讓人感覺都是沒素質,暴發戶。中國的藝術節也是如此:浮躁,無恥,沒有社會良知和社會責任感,會寫一手好字就是書法,書沒讀過幾本,看不懂的文字大把,然后就厚顏無恥號稱書法家,你大爺,你看看兩晉隋唐宋元明清,哪個書法家不是學富五車,才高八斗?會畫幾幅鳥畫,媚俗低俗艷俗就號稱一代大師,開創潮流,我想這些烏龜王八蛋開創就是中國文化藝術界無恥卑鄙的新境界。
中國畫由詩,書,畫,印等幾個方面有機組成,詩不僅體現在畫面上的題款詩詞文字,還有畫面的詩意性,文學的含蓄性,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意境和格調。書不僅是書法,不是說用書法在畫面上寫字,更主要的是書法的用筆入畫,把文化的底蘊內涵,抽象的書法線條和具體繪畫中物像的創作描摹結合在一起,比如吳昌碩,齊白石等人作品。畫不是說簡單的繪畫,而是一種物像的繪畫意象的提煉,升華,用凝練的筆法表達一種簡潔清晰的含義,不管是寫景,山水也好,花鳥也好,人物也好,寫實也好,寫意也好,都有一個清晰的思想,意境,情感在畫面里,有自己清晰的表達主題,這是文人畫的一個特點。景物造型,計白當黑,陰陽平衡,黑白相輔,要求是書法用筆,要求變化無窮,而又恰到好處、渾然天成;“畫”是繪畫作品的主體,求其神韻,無論形似神似,要求氣韻、格調、精神、內涵。在似與不似是一種生活的精神的感悟與領悟,是一種對自然,世界,人生的深刻體驗和感受。“印”,就是印章,也不是獨立于落款,而是在于均衡,補白,添彩而用,更要“印”的大小,形狀,布白,刀刻風范同畫家氣質,畫面風貌相吻合,錦上添花。一些閑章的加入更加增添了畫面的趣味性,文學性和內涵性。這些說明,中國畫要求有很高文化修養和藝術修養,廣博的文史知識,單一的繪畫造型能力和技法技巧,只是中國繪畫最基礎的基本功,而更多的是繪畫造型以外的東西,是學養,胸懷,品格。自古以來,也有許多精于造型色彩的繪畫作品,但是綜合素質的原因都只能被稱為畫匠,唐伯虎的師傅周臣技法繪畫在唐寅之上,但是他的作品的格調氣韻非周臣可比,這不僅是學識修養的區別,還有氣度胸懷和思想境界,思想水平的高度的差別。這就是一個藝術和修養學養相關的例子。真正的中國畫,不僅是文化文字,書法文學,還有自然社會的觀察思考,社會責任和熱情,還有畫家的學養,思想認識的高度和個人的氣度胸懷等,大師不是兩個字,就如師字的字形結構一樣,不僅要有兩把刷子,也要有蓋得住的能力,和可以抹得清的功底。兩把刷子是技巧技術,蓋的住的是氣勢胸懷和能力,抹得清的功底就是能力功底和沉得住的底氣。希望那些妄稱大師的人好好回去修身修心修學修德再回來修技修法,才有可能無愧于所謂的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