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擁有一個美麗的夢想,我是一個年逾古稀的老畫家,我的夢想是什么呢?夢想實現了嗎 ?我現在就告訴你們,我的一個夢想成真的故事……。我的新作油畫長卷《我的中國記憶與中國夢》(22米-1.5米)歷時兩年多,終于完成了!也許你會說,這只不過是做完一件事,完成一件作品而已,可是對我來說,這兩年卻是我生命長河中最有意義的兩年,每天的感受都非常奇妙如在夢境中一般,經歷和享受著夢的愉悅和艱辛,這個故事還得從2012年11月19日這天說起……。
2012年11月19日習總書記在國家博物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發表了“中國夢”的宏論,從這一刻起,‘中國夢’這三個字就時刻在我的頭腦中縈繞揮之不去。
習近平說:中國夢是歷史的、現實的、也是未來的。

油畫長卷《我的中國記憶與中國夢》之一

油畫長卷《我的中國記憶與中國夢》之二

油畫長卷《我的中國記憶與中國夢》之三

油畫長卷《我的中國記憶與中國夢》之四
中國夢,這三個字包含的涵義實在是太博大太深厚了,我很快就發現我根本無法用一幅單幅畫準確、全面、完善地表達這個主題,無論怎么構圖和組織畫面的人物與事件,也無法體現我要表達的宏大思想,數日之中棄稿無數,這段時間,創作的焦慮和傍惶強烈地折磨著我,我長時間苦苦地尋找著表現這個宏大主題最佳構思,不知何時‘油畫長卷’的想法突然靈光一樣閃現!中國人為實現強國夢想經歷了一百多年的磨難與奮斗,用油畫長卷表現一代代精英人物在奮斗中做著‘中國夢’,不正是我苦苦思索要展示的故事和主題嗎?長卷,是中國畫的常用手法,最著名的是《清明上河圖》,蔣兆和的人物長卷《流民圖》也是著名的中國畫人物長卷,而油畫乃泊來之物,架上油畫都是單幅的,從無長卷之說,能行嗎?然而為了表達這樣重大主題,為了完成一件想做的事,我為什么不能突破禁區去大膽的嘗試呢?我為自己的想法感到興奮同時非常清楚這件事非一日之功,一旦開畫將是耗工巨大漫長而艱難的創作過程,開弓沒有回頭箭,我的能力、精力、體力夠嗎?況且更會因為‘別出心裁’而遭到非議,有人會說此類畫法沒見過不倫不類,更有人會斥之嘩眾取寵,而且畫幅過大無法展出等等,想到此處,禁不住為自己的大膽而冒險的想法而吃驚甚至害怕,也曾經產生過放棄念頭。然而‘中國夢’的主題卻長久地占據著我的頭腦,我一刻也沒有離開對這幅畫的構思,我實在放不下它,中國夢’不但是所有中國人共同心馳神往的宏偉目標,而且這件事本身一直就是我的夢想,我從來就喜愛畫歷史人物,熱衷于用油畫手法表現中國歷史講述中國故事,況且我畫這幅畫根本不是為了市場和商業利益,而是發自我內心情感的需要,我想表達我的‘中國夢’,我需要享受這個思考與繪畫的過程,完全不必考慮它的結果,這幅畫我非畫不可!最后我下決心并決定選擇畫油畫長卷的藝術形式來表現它。我知道,我的這個決定非常冒險,我面前是一件難以逾越的高山,我給我自己規定了一個幾乎不能完成的任務,但是,我的夢想支撐著我,我告訴自己,這是你人生最后一件重要的事,如果不做,就永遠沒有機會了!不論多難,一旦決定,你一定要義無反顧地做下去!

中國文聯黨組書記趙實與長卷作者吳厚信在油畫長卷《我的中國記憶與中國夢》前合影

中國美協秘書長徐里與長卷作者吳厚信在油畫長卷《我的中國記憶與中國夢》前合影
于是,我開始用草圖構思‘中國夢’。開始畫《我的中國記憶與中國夢》草圖,正值老友倪震來訪,他看見我如此大動干戈,雄心勃勃,鼓勵之余也有些擔心,委惋地告訴我有個畫家畫西藏題材的長卷,因為疲勞過度,最后倒在畫前……我告訴他,其實我早就想過這個問題,已是這么一把年紀,要做這么復雜繁重耗費腦力和體力的事情,有風險且成功率很低,什么事情都可能發生,我沒有想它一定能成功,更大的可能是半途而廢一事無成,但我知道,這件事對社會對我自己都很重要,要有人來做這件事,就當是做夢吧!凡事夢想成真一定要付出代價的!夢,就在眼前,它那樣美妙,那樣吸引我,讓我身不由己地走進夢里!我知道我的年齡和身體都容不得我再猶豫了,我顧不得許多了,讓我做一次夢吧!放下一切,走進夢里,專心做夢!
于是,我開始了漫長而艱難夢的旅程,這個夢做得很長,兩年之多,很艱辛,很愉悅。

吳厚信油畫長卷《我的中國記憶與中國夢》局部-八國聯軍進入紫禁城
我站在畫布前,開始了每日的工作,按照草圖的構思,長卷卷首便是氣勢恢宏的林則徐虎門銷煙,萬事開頭難,在動筆之后最初的日子里是最艱苦的,高強度的勞作讓身體難以承受,加之創作過程中的很多力不從心之處,讓我感到體力、心力、能力都無法完成這一繁重的任務,沮喪與退縮之心再次襲來,我懷疑自己正在做自不量力得不償失的傻事,一次次產生放棄的念頭。然而,不服輸的個性和執著的精神不允許我放下畫筆,我在日記中寫道:“只要有一點力氣,你必須站在畫布前,如果沒有這幅畫,如果半途而廢,你將結束得更快!你必須堅持下去,不虛度剩余的年華,留下足跡,圓一個夢!堅持,堅持!”在兩年多漫長的創作時日中,雖然因為‘腸梗阻’頑疾的病痛入院五次,但每次出院,體力稍有恢復,我便又站在畫布前,精神的力量是神奇的,它支撐我畫到了最后。
中國近代史是一段令人痛徹肺腑的歷史,史學家把鴉片戰爭確定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至‘五四’運動中華民族覺醒而進入現代史。隨著鴉片戰爭中英國堅船利炮轟開中國大門之后,緊接著第二次鴉片戰爭,火燒圓明園,甲午戰爭,八國聯軍入侵,民族的災難接踵而來,中國人民和仁人志士在災難中奮起,民族復興、國家富強成為中華民族共同夢想,如何用寫實風格的油畫表現這段歷史和‘中國夢’呢?有了創作激情不等于有好的藝術作品,我最先想到的是這件作品不能流入簡單空洞的宣傳,作品規模大小并不能決定能否打動人,油畫表現手段的高低在于你筆下的人物、事件的構思及表現技巧是否遵循藝術規律,作品的思想和靈魂一定要通過油畫藝術語言表達出來才能被接受。想到中國一百多年的近代史,我的腦海里就活躍著許多歷史人物,浮現出許多歷史場面,構成了一幅幅寫實性主題畫,我明白我要做的實際上是如何從藝術層面和技巧層面把一幅幅主題畫有機卸接起來,想清楚了,心里就有數了。

吳厚信油畫長卷《我的中國記憶與中國夢》局部-道光皇帝在《南京條約》上蓋玉璽
我的腦海中首先浮現出來的人物形象就是民族英雄林則徐。道光十九年(1839年)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奉道光皇帝欽命赴廣東查禁鴉片,抱著‘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精神,大義凜然宣示“若鴉片一日不絕,本大臣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始終”,將鴉片兩萬余箱于虎門當眾銷毀。油畫長卷以林則徐、鄧廷禎虎門銷煙及萬民歡呼的壯觀場面為卷首,意在表述禁煙的正義性,其中還有清廷官員斥責英國商人顛地、一位煙民折斷煙槍等細節。然而中國的正義之舉卻換來了英帝國主義的堅船利炮的入侵,鴉片戰爭是古老文明與近現代世界的首次碰撞,為表達這一主題,長卷中著意刻劃了林則徐在堅決抵抗侵略的同時,還組織翻譯編纂系統介紹世界地理、歷史的“四洲志”,又委托友人魏源將所有資料編寫成《海國圖志》,使國人第一次知道世界是什么樣子,并提出了‘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思想,林則徐手扶地球儀思索的畫面,形象地表明他是‘中國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在歷時兩年的戰斗中,史料記載關天培、陳化成等中國將士在戰場上戰死或自盡以身殉國清軍將領達數百名,中國士大夫的精神和高度的氣節讓我深深激動,但閉關自守、軍備落的農業文明終究無法抗衡正在興起和擴張的工業文明,我著力描繪了持劍自刎的清將,對天呼號和痛哭的大臣,他們不得不接受賠款割地的結局,從此乾坤扭轉,‘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自此而始。 1842年8月,南京靜海寺迎來了不速之客英國使臣,四次議約,最終在英艦‘康華麗’號上簽定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道光皇帝面對玉璽萬分驚恐,他不得不在一紙屈辱的《南京條約》上蓋上玉璽,十年后這位皇帝臨終前因自愧丟失國土而無法面對列祖列宗而留下遺詔,讓他的繼承者咸豐帝不得為他建‘圣德神功’碑樓。

吳厚信油畫長卷《我的中國記憶與中國夢》局部-公車上書
每當我看到圓明園殘存的石柱時心中便升起悲憤,圓明園的劫難是中國以至世界文明史上的巨大災難,熊熊大火映襯著殘存石柱至今昭示著中華民族曾經遭受的苦難,百年屹立未倒的殘垣石柱便是那段歷史給中華民族留下的恥辱紀念碑。在大火的背景中,有瘋狂的掠奪者,有頑強反抗的斗士、力挽狂瀾的大臣和受苦受難的百姓,此刻咸豐皇帝逃到了熱河避暑山莊,面對‘萬園之園’葬身火海他無能為力,只能在列祖列宗的畫像前抱著金殿的柱子撞頭痛哭。留在北京議和的恭親王與英、法、俄簽訂了《中英北京條約》、《中法北京條約》、《中俄北京條約》一系列屈辱的條約,割讓九龍,賠款英法各800萬兩白銀,批準了中英、中法《天津條約》并在《中俄北京條約》中承認了《愛暉條約》,至使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包括庫頁島海參威等約60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歸俄國所有,痛徹心肺!最后咸豐帝這個無能無識的皇帝郁病而亡,繼位十年三十一歲。
繼鴉片戰爭之后又一次更慘痛的失敗震醒了中華民族的仁人志士,1861年到1895年三十多年間,興起的‘洋務運動’是以富國強兵為目標的中華民族的救亡運動,中國出現了第一代近代工業,鐵路,學堂,還向海外派遣留了學生。洋務運動是中國最早的近代化實踐,代表著歷史的進步,對日后中國社會變革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曾國藩、李鴻章、左宗堂、張之洞等則是這一運動中的杰出人物,所以我在長卷中懷著尊敬刻劃了他們形象。然而,洋務運動未能挽救中國,其原因除了史學家分析的許多局限性之外,我認為還有一個重大的原因,那就是因為我國隔海相望的東面有一個險惡的近鄰日本。魏源所著的《海國圖志》在中國少有人問津,傳到日本之后卻產生了巨大影響,成為日本明治維新的引擎,使我們的東鄰迅速強大起來,島國日本對我覬覦之心由來久之,強國之后愈加暴露,最終取代歐美列強成為掠奪和侵略中國最主要的敵人,終在1895年日本挑起了對華的罪惡戰爭。甲午戰爭不但中斷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而且這場戰爭是一百多年以中國人最痛楚、最恥辱的創傷,它的慘敗使中國自鴉片戰爭以來的屈辱歷史豋峰造極,當我的畫筆觸碰到這中國近代史最黑暗的一頁時,心中充満了更強烈的悲憤。我懷著崇敬的心情描繪了鄧世昌及‘致遠’艦的官兵視死如歸沖向敵艦,撞沉‘吉野’的大無畏的英雄氣慨,鄧世昌實踐了他‘人誰不死,但愿死得其所耳!’的諾言,他是中華民族的忠烈之魂,永遠的英難。北洋艦隊最高指揮官水師提督丁汝昌之死也堪為甲午戰爭中蒼涼悲壯的一幕,他在困守劉公島,戰至彈盡糧絕,拒絕日軍勸降,在寫下遺書之后吞服鴉片自盡,倒在李鴻章親筆書寫的‘威震海疆’匾額之下。1895年4月7日,七十三歲的李鴻章面對日本首相伸藤博文苦苦周旋,卻被日本刺客的子彈擊中險些斃命,李鴻章指望‘此血可以報國’,但日方依然提出了苛刻的條件,李鴻章明知簽下名字將留下千古罵名,還是忍著傷痛被迫在《馬關條約》上簽了字。

吳厚信油畫長卷《我的中國記憶與中國夢》局部-林則徐睜眼看世界
至此,中國承認朝鮮獨立、割讓遼東半島、臺灣及澎湖列島,賠償白銀二萬萬兩。簽字之后,雙方談到臺灣交割時間,李鴻章說“一月之限過促,兩月方寬”,伊藤博文說“一月足矣!”李鴻章說“臺灣已是口中之物,貴國何必急?”伊藤博文說“尚未下咽,自感腹中饑餓特甚!”李鴻章說“兩萬萬足可療饑!”侵略者的嘴臉何等囂張丑惡,任何國人看到這段對話都會痛徹心扉!李鴻章對伊藤博文說:“如勒令中國照辦,不但不能杜絕爭端,且必今日后兩國爭端紛紛而起,兩國子孫永成仇敵矣!”我懷著發自內心的悲憤描繪了這場對話的場景,并感嘆此情此景已過去兩個甲子,李鴻章當年預言已成現實!1931年‘九.一八’至1945年‘八.一五’中日兩國再次交鋒,終以日本無條件投降而告終,受害最久,犧牲最烈的中國卻以德報怨,放棄了日方戰爭賠款,但中國大義和寬容并沒有換來日本軍國主義徹底消亡,直到今天,中日之間的搏弈還在繼續,所幸的是今日之中國已非昨日之中國,屈辱的日子終于一去不復返了!梁啟超說得好:“中國弱,則日本為寇;中國強,則日本為妾。”面對陰魂不散的日本軍國主義,我們唯有自強不息,保持國力的強大才會有和平與安寧。甲午慘敗給中國帶來亡國滅種的空前危機,康有為、梁啟超等十八省一千多名舉子請愿上書,痛陳救國之策,提出‘拒和、遷都、練兵、變法’主張,史稱‘公車上書’。一批先進的知識份子意識到‘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洋務運動救不了中國,維新運動應運而生,光緒皇帝不愿做‘亡國之君’,下詔‘明定國事’推行新政,但是‘戊戍變法’只維持了一百零三日就被以慈禧太后為代表的保守派扼殺了。譚嗣同、楊銳、劉光弟、林旭、楊深秀、康廣仁‘六君子’血染菜市口,康有為、梁啟超亡命日本,我在油畫長卷中著力刻劃了這些先知先覺的知識份子的形象,譚嗣同留下的遺書:“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以召后起。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請自嗣同始。”感人肺腑,堪稱千古絕唱,譚嗣同短暫的人生像一顆燦爛的流星劃破夜空照亮了千千萬萬后來人的足跡,他們是為自強求富的‘中國夢’而犧牲的。
甲午戰爭及變法的失敗,加劇了中國被列強瓜分的危機,民族矛盾日益激化,民不聊生的最底層農民奮起抗爭,中國北方興起了義和團運動。對‘義和團’的評價,史學界和公眾都有巨大的分歧,我在創作中也格外慎重,閱讀了大量史料,得出了自己的結論。義和團雖然帶有濃厚的愚昧迷信、非理性色彩和盲目的仇外排外反維新情緒,但是事出有因,‘馬關條約’導致的沉重賠款使中國各階層都不堪重負,清廷統治階層內部又矛盾重重,于是社會輿論認為一切災難都是洋人帶來的,統治階層保守派的代表慈禧欲廢黜改革派的皇帝光緒,遭列強擠壓干涉,統治者的利益與民間情緒產生了共同點,‘扶清滅洋’的口號讓慈禧發現義和團‘民心可用’,于是慈禧企圖轉嫁矛盾妄想利用義和團震懾甚至趕走洋人,官方的支持更使這場自發運動無秩發展,形成了‘庚子之亂’,慈禧利令智昏,愚蠢而狂妄地與列強‘宣戰’,終于釀成大禍導致帝國主義的聯合進攻,在描繪義和團義士抱著‘刀槍不入’的神術信念倒在血泊里的場面時,我的感情十分復雜,然而這就是歷史,血肉之軀當然擋不住侵略者的槍炮,國聯軍攻占了北京,慈禧攜光緒倉皇西逃。在表現這段歷史時,為了豐富細節我沒有放過膾炙人口的‘珍妃之死’的故事,珍妃因支持光緒皇帝變法被慈禧軟禁,八國聯軍就要進城前夕,慈禧挾持光緒逃離皇宮,臨行之前將珍妃投入井中,可見慈禧的專橫和殘忍。由英、法、美、俄、德、日、意、奧八國軍隊組成的聯軍進入北京城之后,公開大肆燒殺掠奪,包括‘永樂大典’在內的皇宮文物珍寶洗劫一空,侵略者的軍隊紫禁城內舉行了閱兵式,這真是中華民族的奇恥大辱!逃到西安的慈禧太后派兩廣總督李鴻章改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北上議和,李鴻章明知此次收拾殘局是一件‘人情所最難堪’之事,必然污水滿身,北上之前言道,為紓國難舍我其誰?清廷重臣李鴻章一生簽了三十多個條約,其中許多是不平等條約,1901年9月7日七十七歲的李鴻章在他此生最后一個條約《辛丑各國條約》上簽了字,有一幀著名的老照片,紀錄的正是該條約簽字時的情形,照片左側是各列強談判代表,右側是清廷全權代表慶親王奕劻和老邁的李鴻章。我在創作油畫長卷時對老照片著了兩處改動,在油畫長卷中,李鴻章不再如照片中的那樣老態龍鐘地坐成一團,而是站在案邊揮動雙手慷慨陳詞與列強討價還價據理力爭,桌案中間則放著一張即將被列強瓜分勢力范圍的中國地圖,其意味觀者自有判斷,也算是作者本人對歷史的闡釋吧,兩個月以后,權傾一時,謗滿天下的李中堂含恨離世。

吳厚信油畫長卷《我的中國記憶與中國夢》局部-義和團
《辛丑條約》規定清廷向各國賠償巨額白銀四億五千萬兩,即中國人每人賠一兩,以此來羞辱中國,從此外國軍隊以保護使館和僑民為由,被允許永遠在中國境內駐札,三十多年之后的‘9.18’和‘7.7’事變留下了后患。辛丑條約之后十年,辛亥革命爆發,以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為代表的一代精英推翻了延續2000年的封建皇權統治,創立了中華民國,功載千秋,是值得大書特書的一筆,我選擇了孫中山、黃興、宋教仁等歷史人物深入刻劃,鑒于蔣介石是辛亥革命的參與者,在此后的北伐和抗日戰爭中是有歷史功績的,所以我在孫中山的身后畫上了蔣介石。關于油畫長卷的結尾我進行過很長的思索并反復易稿,最后確定以五四運動及中國共產黨建黨為長卷的結束篇。因為五四運動標志著中華民族的覺醒,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起點,催生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在畫面中,我一方面描繪了五四運動風起云湧潮水般的浩瀚場面,同時深入刻劃了站在運動第一線的代表人物,他們是毛澤東、李大釗、陳獨秀、胡適,魯迅,還有遠赴法國留學尋求真理的周恩來、鄧小平和朱德,最終以毛澤東站在嘉興南湖的船上,迎接中國革的的曙光,共產黨誕生為整個長卷的結束。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浩瀚的文明史,特別是近代,無數民族精英為了民族振興英勇卓絕前撲后繼的奮斗,中國社會經歷了深刻蛻變,當前正處于數百年以來最好的時代,中華民族己經見到了民族興復的曙光。為了迎接這個曙光,作為一個畫家我做了一件特別想做也應該做的事情,現在油畫長卷《我的中國記憶與中國夢》已經呈現在我的眼前,我心里知道我的能力有限,這還是一件很不成熟的作品,它還很不完善,還有許多值得精細加工、雕鑿刻劃之處,在未來的時日里,我會不斷地豐富、充實、修改這個作品,我更希望的是能夠起到一個拋磚引玉的作品,啟發更多優秀的畫家用畫筆描繪“中國夢”這個偉大的主題。“中國夢”這三個字最準確、最強烈、最詩意地表達了中華民族一百多年以來盼望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的情懷。徐悲鴻生前曾經對人說過,他最大的愿望就是用油畫表現中國歷史,把中國的歷史告訴給全世界,我想這也是所有有良知和責任感的中國畫家的夢想,我樂于聽到‘中國夢’回響中國大地的聲音,更盼望它成為現實,我也希望我的心中保持著創作激情,把我的‘中國夢’不斷地做下去……
吳厚信2015年5月23日
畫家吳厚信小傳:
吳厚信1942年12月生,湖北云夢人。著名畫家、導演,編劇。1965年畢業于北京電影學院,長期從事電影美術、導演、編劇及電影理論工作?,F為國家一級編劇、畫家、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中國電影導演協會會員、國家專家津貼享受者。
1977年油畫作品《周恩來最后的日子》參加文革后首屆全國美展,曾創作《吉鴻昌》《丫丫》《刑場上的婚禮》《客從何來》《贛水蒼?!?、《無名島》、《延河戰火》、《刑場上的婚禮》等大量電影宣傳畫,吉林出版社出版《四渡赤水》水粉組畫,巨型油畫《楊靖宇》楊靖宇紀念館館藏,油畫《起爆》等五幅招商局博物館館藏。編導《蛇口奏鳴曲》獲第九屆金雞獎最佳紀錄片獎,導演故事片《快樂島奇遇》、《滄海雄風》獲國家華表獎及首屆工人電影節最佳影片獎。主要編劇作品:電影《好孩子》、《紅蘋果》、《布拉格有張床》、《荔枝紅了》等,電視劇《鴉片戰爭演義》、《激情年代》、《大刀》、《家變》等。
2002年退休后,潛心作畫,2011年5月創作國畫《大唐江山》并在唐山舉辦畫展,2011年9月在深圳舉辦《天行健--- 吳厚信畫展》個人畫展,2011年11月在澳門舉辦紀念辛亥百年畫展,2013-2015年創作油畫長卷《我的中國記憶與中國夢》《血肉長城》巨作。